第07:热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9年11月14日 星期四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市民餐桌上的水产看时代变迁
  我国现有42%的中国人经常食用海产品,上海和福建、海南等沿海地区,年人均海鲜消费量超过25公斤,但58%的人不常吃海鲜,海鲜消费市场和消费量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不常吃海鲜的人群大多分布在中西部的内陆地区,这和消费能力、地域因素和传统饮食文化影响等有关。

  作为沿海城市,上海人爱吃鱼,在全国是出了名的。

  上海地区在唐代就出现了水产贸易,到清代时,在上海十六铺出现了多家专业鱼行,1935年时,十六铺更是鱼行林立,有冰鲜(海鲜)鱼行23家,河鲜鱼行7家,1935年,全国最大的上海鱼市场在复兴岛落成。

  上海人特别是上海城镇居民大都喜欢吃海鲜而少吃河鲜,这从1935年时冰鲜鱼行比河鲜鱼行多两倍以上就可见一斑。

  上海人以前喜欢海鲜,主要是嫌弃河鲜的土腥味,现在又加了一条理由:河鲜大都塘养,而塘养的河鲜,从食品安全的角度,有违规使用禁用药物、过度使用鱼药、鱼药残留等问题,因此,经济宽裕的消费者,一般多吃海鲜而少吃河鲜。

  ●曾经“吃鱼难”

  目前,上海一年的水产品交易量为140万吨,其中约85万吨为上海市民所消费,其中居家消费50%左右,餐馆消费约30%,单位伙食消费约20%。虽然上海人喜欢吃鱼,但也经历了漫长的“吃鱼难”的时期。

  计划经济年代,上海人吃鱼,特别是上海农民,大部分吃的是河鱼,只有过年时,发了票子可以吃上些海鲜,因为吃海鲜是当年城市居民的“专利”。但是,城市居民吃海鲜,其实也很可怜,当时,居民家每月按人口多少分大小户凭票供应,五人以上是大户,五人以下是小户。要想多吃几回鱼,只能买一角五分钱一斤、一指半见宽的小带鱼,或者二角二分一斤的小黄鱼。对那些全身披着银白铮亮的鱼鳞,三指宽、三角五分钱一斤的大带鱼,每月收入就是有70多元的双职工家庭也只能望鱼兴叹。有时要吃点荤腥,只能买一点不凭票的螺蛳、蛤蜊等贝壳类的水产品解解馋。

  上世纪60年代,在上海到朋友家吃饭,如果遇到端上来的全鸡、全鸭或全鱼,客人一般都知道不能随意动筷子,只有主人确实是要把它吃掉时,才能真的动手动口,因为鸡、鸭、鱼只能在逢年时节时凭票才能买到。物以稀为贵,有的人家在节日里,一条鱼搬进搬出要“请”几次客。

  上世纪70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聪明的上海的爷娘,发明了用带鱼做鱼松,解决当时“慢递”造成的食物变质问题,改善上山下乡处于发育期子女的营养不良问题。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上海市民的餐桌上的食物逐渐丰富了起来,但鱼还是比较少,加上相对那时的收入,价格比较贵,因此,难得吃鱼。要是家里难得吃一次鱼,慈爱的爷娘总是给予孩子优先权,大人一般吃鱼头鱼尾,而将鱼最好的中段留给孩子。

  ●如今“吃好鱼”

  “吃鱼难”成为历史,是上世纪90年代的事情,那时,不管是淡水鱼还是海水鱼的养殖量有大幅度提高,百姓的收入提升,水产品供应渠道增加,但是,那时一般上海市民消费的也就是近海的鲳鱼、小黄鱼、带鱼、梭子蟹、条虾、贝类等为数不多的普通海鲜品种。

  所以说,上世纪90年代只是解决“吃鱼难”的问题,而当下,在“吃好鱼”方面,情况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老百姓收入比上世纪90年代有了更大的提高,特别是上海人,大多数人解决了住房问题、吃饱问题后,更舍得在吃上面花钱。想吃得好、吃得健康、吃得美味,还想吃得营养均衡吃得养生;海鲜的养殖能力和养殖面积、养殖质量进一步得到提高,高端水产品进口数量不断增加,确保了市场供应进一步增加,许多海鲜价格有所下降;政府反腐倡廉压缩公费开支,消费回归理性,许多水产销售商将目光转向普通消费者;媒体近年来加大海鲜养生及烹饪知识的普及;政府加大对家政服务人员的培训支持力度,家政服务人员的海鲜烹饪能力有所提高;同时,海鲜流通的渠道更加多元化,消费者可以在京东、天猫等大型电商平台,购买来自全球的海鲜,也可以在盒马鲜生和超级物种等超市+配送+餐馆结合的新零售方式吃海鲜、买海鲜,还可以在大超市和社区生鲜便利店买到更多的海鲜,特别在上海,多样便利化的购物和消费方式,使更多的消费者爱上海鲜。

  现在,上海人吃饭,在家里,吃海鲜也经常吃出很多花样,上饭店吃饭,少不了大闸蟹,少不了大甲鱼,更少不了大小海鲜,水产品是饭桌上的主角,海鲜是饭桌上的核心,以前无鱼不成宴,现在成了无海鲜不成宴。

  ●40多国进口海鲜走上市民餐桌

  目前,近40个国家的海鲜走上上海人的餐桌,我国从俄罗斯进口的海鲜量最大,其次是东盟(其中越南、印尼比重最大)、秘鲁、美国、加拿大、智利、澳大利亚、挪威、厄瓜多尔、欧盟等国的进口量最大。这些海鲜大致分为三个层次:

  进口的高端水产品以鲜活为主冻品为辅的海鲜有帝王蟹、皇帝蟹、珍宝蟹、黑蟹、雪蟹、面包蟹、澳洲岩龙虾、大龙虾、小青龙、波士顿龙虾、古巴龙虾、蓝色龙虾、象鼻蚌、老鼠斑、苏眉、东星斑、笋壳鱼、金枪鱼、银鳕鱼、草虾等,这部分海鲜的消费对象以高端群体为主。

  以冻品或冰鲜为主的海鲜有皇后蟹、大鲍鱼、北极甜虾、阿根廷红虾、青虾、格陵兰虾、老虎虾、兰花蚌、北极贝、三文鱼、鸦片鱼、雪龙鱼等中高端产品,消费对象以中高端消费群体为主。

  还有些是进口和国产兼具的海鲜,如南美白对虾、白虾、明虾、墨鱼、鱿鱼、鲥鱼、小黄鱼、黄鱼、带鱼,鲳鱼、鮸鱼、龙利鱼等产品,消费者就是普通的工薪阶层。

  总体而言,上海的水产品消费呈现两个明显特点:中高端进口海鲜的销售稳步提高,“与年俱增”,而淡水鱼消费除了少数品种,如大闸蟹、甲鱼、黄鳝、鲑鱼等保持上升趋势外,其余的消费量“与年俱减”,目前,上海人消费的,约 40%为河鲜、江鲜和湖鲜的淡水产品,约60%为海鲜,海鲜逐渐成为家庭消费的主力,是一种趋势,这和全国来说也一样。2018年,中国供国内食用海鲜进口量160.24万吨(这还不包括边贸和保税区进口量),进口额76.70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61.21%和80.21%,这中间,中高端海鲜的进口量明显增加。

  上海人吃海鲜,从季节性来说,夏季吃得比较清淡,海鲜的消费相对较少;春季节假日多,海鲜消费量大;秋季有中秋及国庆长假,加上秋高气爽,海鲜消费力比春季还大;冬季有春节、元旦,除家庭和餐馆大量消费外,海鲜礼包的销量也年年递增。

  王德才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调查
   第03版:言论
   第04版:动态
   第05版:三农参考周刊
   第06版:关注
   第07版:热点
   第08版:国际
种上再生稻 粮饲双丰收
从市民餐桌上的水产看时代变迁
陕西杨凌科技:绿遍万顷国际农田
遗失声明
东方城乡报热点07从市民餐桌上的水产看时代变迁 2019-11-14 2 2019年11月14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