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前仲维华就已经是昌盛乡的名人,他和妹妹是乡里仅有的两个研究生。“2013年研究生毕业前,我也曾考过公务员,也找过工作,最后还是决定返乡当新型农民,带领家乡人脱贫致富。”仲维华回忆,那两年,农村合作社势头正旺,决定回乡后,他先是自费到北京参加了一个合作社运营培训班,随后又考察了21家合作社,足迹遍布东北三省和内蒙古。“通过走访我学到了很多宝贵经验,也看到了当时合作社运行中的一些问题。”
经过长时间思考和测算,仲维华提出了“托管经营”的合作模式——根据地力等级与农户签订合同,每亩地农户支付托管费用360元,一等地保底1500斤产量,二等地保底1200斤产量,超出部分合作社和农户三七分成,不足部分合作社按照差额的70%进行赔偿。2014年3月12日,沃土丰达合作社正式成立。
规模经营向科技要产量
“合作社通过规模连片种植和先进科技投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量。统一购买生产资料,每亩可节约成本50元左右;统一农机服务,每亩大体可节约成本50元左右;统一品种和种植标准,实现增产增收,2015年合作社的平均亩产1650斤,增收近80元;2016年由于合作社的玉米品质好、水分低、卖得早,潮粮售价达到每斤0.52元,仅此一项每亩增收165元。”仲维华介绍,但是这一年因为收购政策变动,玉米收益打了很多折扣。为了应对变化,他选择了用调整种植结构来增加收入。通过土地流转方式,沃土丰达流转了41户570亩土地进行“三辣”(毛葱、大蒜、辣椒)、油豆角和秋菜的套种,实现亩纯效益3300元,为合作社带来纯收益近190万元。
“毛葱和豆角生长期都是50多天,但一个需要早种,一个需要晚种,而且两者不争空间。收完毛葱再种秋菜,可谓地尽其用。”仲维华说,这个套种的信息是他从互联网上学来的,毛葱和豆角的销路,包括玉米的销路也是从他加入的几个全国农产品百人购销群上找到的。“我们已经着手搭建属于自己的网上商城,借力互联网转方式、调结构,找市场、找技术才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出路。”
心系扶贫供给侧改革促增收
作为土生土长的幸福村人,仲维华从返回家乡的那一天起,目的就不是要为自己赚多少钱,而是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乡亲们过得更好。从创建沃土丰达起,扶贫助困就始终是合作社优先考虑的问题。
在沃土丰达的远景规划图上,无论是对青少年、残疾人还是老年人,沃土丰达都有智力扶贫、电商扶贫、光伏扶贫等对应的扶贫规划。2016年托管合作协议是每亩超出1500斤的粮食款合作社与农户三七分账,但实际上卖粮款仲维华一分都没留,都返给了乡亲们。
仲维华表示,2017年,沃土丰达的6个合作分社将采取“托管代耕、带地入股、规模流转”三种模式继续为农民增收找出路、找对路,带领农民共同致富。计划规模经营土地2万亩,入社农户700户,其中贫困户400户。其中结构调整面积5030亩,计划种植三辣套种500亩、南瓜2000亩、工业大麻1000亩、独头蒜30亩、小麦黄豆1500亩。目前,仲维华已签完的合同达1.2万亩。他说,有政府和乡亲们的大力支持,他对未来信心满满。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