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市民投票和专家评审,备受关注的申城百个乡土文化符号出炉。其中黄浦江、沪剧、石库门、鲁迅、南京路、外滩、上海城隍庙·豫园、中共一大会址、东方明珠、徐家汇十个文化符号根据投票数被评选为“最上海”乡土文化符号。
乡土文化指的是一个特定地域内发端流行、长期积淀并不断发展,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及生态文明的总和。即便是上海这样的海派国际大都市,同样有着本地区独特的乡土文化,而乡土文化符号蕴含的是上海人的生活之源和精神之根。
市民文化节组织的这次评选,上海“十大”乡土文化符号是从本市16个区先行评选的160项候选名单中,经过网民再次精选投票而出的结果。十大乡土文化符号背后,一丝一缕勾勒出城市的乡愁乡韵。
上海为什么被称为“申城”,得从母亲河黄浦江说起。据传战国时楚令尹黄歇来此带领百姓疏浚治理,使之向北直接入长江口,一泻而入东海。从此大江两岸,不怕旱涝,安居乐业。人们感激黄歇的恩德,便将这条大江称作黄歇江,简称黄浦。后来黄歇被封为春申君,便又名春申江,故上海简称“申城”。黄浦两岸荟萃上海城市景观精华,外滩、陆家嘴(东方明珠)等“最上海”的文化景观也隔江对望,黄浦江还兼有饮用水源、航运、排洪排涝、渔业、旅游等价值等多项功能。石库门建筑则是最具上海特色的居民住宅,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至今已有近一个半世纪的历史,是中国城市最早出现的房地产形态。学者诠释石库门对上海从小渔村到城市做了全球性连接,它拥有生动、公共的社区空间肌理,是上海市民的集体记忆。
与评选相呼应,今年市民文化节上周“区县周”活动,提出16场精彩的特色乡土文化演出,将上海的名胜史迹、景观地标、海派技艺、民俗风情、特产美食等乡土文化符号,巧妙地融入艺术之中,让市民领略了上海五彩斑斓的区域文化,拓展扩大了乡土文化符号的评选影响力。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曾提出“提高城镇建设水平,要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延续城市历史文脉”的要求,说出了今天的人们,对乡土气韵、桑梓情怀和历史记忆的依恋与渴望,在快速城市化建设和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把历史和人文作为不可或缺的必备要素纳入其中,确保人们能带着传统进入现代,而绝非是怀着暌隔历史与斩断乡愁的遗憾而入住水泥森林。可以说,文化符号串联起乡土上海,即便跻身世界发达城市之列,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来说,总需要一片可回望的乡土,一份可寄托的乡情与乡愁。在一道本帮菜、一曲江南丝竹、一条小马路之间,延续着上海独特的文化记忆。
上海各个区域有不同的风貌,也有不同的文化记忆,把种种文化符号串联起来,会让人们看到上海文化的不同面相。通过征集和评选乡土文化符号,在梳理和筛选对比中,本身可以使现代人更加记得住乡愁,回忆起过去,还能帮助青少年、分布全国和国外的老上海人、现在就职或入住的新上海人,更了解上海这座城市的厚重历史、文化渊源和过往今昔的变化。
如果说乡愁是一种故土情结,是一种人文情怀,那么标志性的乡土文化符号,就像是一种有情有义的载体,一种文脉和演变的记忆,不要小看一条道路和河流、一座桥梁或公园,一道菜肴和民居,它们都是乡愁的载体,都是乡愁的记录,它让年长者回忆童年,怀念逝去的时光和难忘故事,也让今天的年轻人,知道上海曾经的文化历史和典故传说,增强对上海有形的城市遗存、及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增进市民一种心灵家园和精神寄托,从而让申城的乡愁文脉不至于成为断章,延绵不断的传承下去。
评选上海乡土文化符号之后,其后续培育和传播推介也是一项任重道远的事情,需要借助各种文化力量,不断去扩大效应,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