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上述几项改革试点,目前已在各地有序展开。目前全国三分之一的土地已经流转,全国2.3亿户承包土地的农民中,6600万户或多或少地流转了土地。而自去年8月份国务院正式启动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以来,目前已经有近300个县级行政区开展了相关试点。
专家介绍称,开展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的主要目的是盘活农村土地资产,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今年年初,中国人民银行会同相关部门联合印发《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暂行办法》,在贷款用途、抵押物认定以及风险防控方面明确了底线,例如要求抵押贷款应主要用于农业生产经营等贷款人认可的合法用途,以及要求用于抵押的承包土地没有权属争议,且不能超过农民承包土地的剩余年限等。
多位专家称,抵押物处置是这项改革成败的关键,而试点要同时顾及保障农民的承包权和金融机构对抵押物的合法处置权,就需要各试点地区在实践操作中进行大量的创新和探索。据了解,为防范金融风险及农民失地风险,重庆、吉林、湖北等多个省市设立了农村产权抵押融资风险补偿基金,由借款主体、金融机构和当地政府共同承担损失风险。
中国土地学会副理事长黄小虎说,很多享有农地承包权的农民不务农了,但是还没有稳定的非农就业,或者说到了城里后没有取得城市户籍。这些农民心理上不敢放弃自己的承包地,耕地是他们最后的退路,所以“三权分置”在这个历史阶段出现。
作为补充的是,国务院提出1亿农民落户城市计划。现在的问题是农民工进城后,没有放弃承包权,只是将经营权流转出去。这会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但是也带来矛盾。在农业生产的收入中,一部分要给承包者,一部分要给经营者;现在国家每年都会有种粮补贴,以往的做法是补贴给土地的原始承包者,但是原始承包者已经不再种地,实际种地的人却得不到补贴;随着经济的发展,农药、化肥等农业生产成本上升,长期下去矛盾就会出现。
农地承包权的政策制度接下来也面临重大调整。现行土地承包关系普遍将于2030年或2033年到期。目前,适时就二轮承包期满后耕地延包办法、新的承包期限等内容提出具体方案,也已经排上政府的工作日程。另外,针对部分地区撂荒严重的问题,土地承包权的有偿退出也零星开始出现了试点。
在重庆市巴南区,该地区正在就此进行探索,地方政府先确定前期投资业主,限定试点区域;再征求农户意见,由农户与业主协商达成退出补偿协议条款,业主出资对农户予以补偿,农户将土地权利退还给集体组织,再由村集体将其流转给业主;最后三方签订协议。据了解,目前巴南区已有一些农民自愿退出,实现直接财产性收入数百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