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诊断特征】
番茄溃疡病主要危害植株维管束,苗期至成株期均可染病。
苗期染病,发病初始产生于下部叶缘,并逐渐由下部叶片向上部叶片引起萎蔫,甚至在胚轴或叶柄产生溃疡状稍凹陷小条斑,造成病苗矮化或枯死。
成株期染病,发病初始下部近地面叶片萎蔫下垂或卷缩,似缺水状,上部叶片仍正常生长(此时病菌在维管束内扩展迅速),发病中在病株茎干上产生狭长稍凹陷的开裂状条斑,使病茎增粗,产生气生根;田间高湿时,茎干病部可溢出白色菌脓。发病后期(用刀斜切病茎)茎中空乃至开裂,可见褐色条斑,易折,叶片枯死,植株上部呈青枯状,湿度大时,有褐色菌脓溢出。发病严重时,植株全株萎蔫至枯死。
果实染病,病菌多数通过维管束侵染果实,发病的幼果果面皱缩、滞育和畸形。也由病菌直接的再侵染引起青果局部的侵染,病斑呈稍隆起圆斑,外缘白色,中央褐色、隆起,似鸟眼状。
【发生规律】
病原菌随病株残余组织遗留在田间及附着在种子上越冬。病菌在环境条件适宜时,借雨水反溅及灌溉水传播,从植株伤口侵入,引起初次侵染。病菌侵入后,在寄主韧皮部内扩展,借农事操作中整枝、打杈、松土等造成的伤口传播蔓延,进行多次再侵染。种植带菌的种子也是引起苗期初侵的主要染源,是病菌向新菜区远距离扩散传播的重要途径。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