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我还在华东政法大学攻读法律与金融方向硕士,因为已经通过了国家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平时又比较注重社会实践,当时的我已和一家律师事务所达成了三方就业协议。直到去年的4月,我和室友看到了华政校园网公告栏上一则有关闵行区招录高校推荐大学生村官及三支一扶的通知,这对于当时已经搞定了毕业论文并落实了工作的我来说,就像一颗小石子丢进了水中,心里一时激起了千层涟漪。很多事情说不上值得或不值得,也谈不上前途或钱途,只是被村官这个名词所吸引了,所以想去试试看,趁自己还算年轻。
起初来到梅陇镇五一村的时候我还是个刚走出象牙塔的门下晚生,看待一切事务都戴着美好和憧憬的透视镜,总是在脑海中想象着自己能够如何利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去帮助他人。然而一段时间的磨砺之后,我才逐渐明白了理想和现实之间有差距。
村里要做一个绿化项目,请来一支本地的建筑工程队进行操作,有人建议应当与工程队签订一份工作委托合同以规范操作,但更多的声音则认为工程队是村里的“老朋友”,之前的合作从未有过问题,突兀地签个合同反而会伤了彼此的信任。作为一个法律专业的学生,我自然是认可第一种意见的稳妥性和后续保障性,但是从村民们的角度换位思考一下,便会发现人情世故往往也是日常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村宅通常默认的是“熟人社会”制度,有着自己独有的习惯和行动模式,我国要改革发展新农村,如何将制度化、法律化的观念融入这个熟人社会,绝不仅仅是输送一两个大学生村官就可以打破现有局面的,中国农村需要的村官,是一批又一批前赴后继的、大量的大学生村官,需要村官们去努力融入农村,以自身为点,逐步改变身边事的农民,改变旧农村的一些陈旧思想。而我作为这千千万万村官中的沧海一粟,更加明白自己的渺小和重大。
渺小的是我本身,当初选择成为一名村官,要求自己到基层去,到人民需要的地方去,就应当放下姿态,敢于接受批评,从村民的声音中去重新定位自己;要弯下腰背,肯于下基层,从生产实践中亲身体会农作的酸甜;要低下脑袋,不耻于下问,从村民们的智慧中总结好的、可取的经验。
重大的是我肩上的责任,大学生村官的本职,就是要到农村基层去,为农民服务、为农村服务、为农业服务,我们不是第一届村官,很幸运可以在前辈村官们留下的宝贵基础之上继往开来,很庆幸朴实的村民们对自己的厚爱和信赖。同样的,我也很理解他们渴望发展、渴求前进的心情,如何结合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从农民们的建议中去总结寻找一条适合他们发展的道路是我和我的伙伴们任重而道远的目标。
讲到这里,突然想起句老话,古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在这里对着自己的志愿、对着新农村建设侃侃而谈着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时而也应当回头看看自己的家庭和自身,下个月就要二十五的年纪再不算小了,许多身边结婚早的同学甚至都有了自己的孩子,我却还要带着自己的父母从浦东的内环地区搬到了外环以外,一来是因为来回四个小时的路程实在太远了,二来是因为我想真正地让自己融入梅陇,成为一个梅陇人。妈妈虽然嘴上会抱怨着买菜上银行等等的种种不方便,却也用行动支持了我的选择和任性。对于父母,我是愧疚而感谢着的。大学生村官的待遇不高,前几日的两会上大学生村官代表冼润霞也曾向习总书记提出了相关的困扰。上海本地人的我还能有父母照顾着饮食起居,若是考虑到非上海户籍的村官们,他们的租房和日常开销恐怕还是压力不小的。正如习总书记所讲“要关心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生活,包括婚恋问题,给他们创造条件扎根基层、实现梦想。”
很感激总书记和社会各界对大学生村官们的关心和关注,也感谢父母对我的理想的支持和理解。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种种的正能量才能支撑起了我追逐梦想的平台,肯定了我一直以来的努力和信念。虽然这个理想仍然存在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和瑕疵,但我相信随着社会关注度的提高和制度的逐步完善,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青年人走向大学生村官这条道路,会有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和我们一起证明这个理想的价值。 帅文靓(闵行区梅陇镇五一村村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