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T08:视觉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东滩“金哨”~~~
2014年04月24日 星期四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滩“金哨”
与滩涂为伍 与候鸟齐鸣
  ■ 东滩湿地,这片上海自然生态环境保存最完好的地方,总面积241.55km2,全部是由水与泥土混杂而成的滩涂。踏进这片沼泽,需要的不仅仅是意志,更需要与自然生死搏斗的勇气,而金伟国就是其中的勇者。

  □文/摄 记者 杨清悦  

  4月4日,凌晨,4:30。金伟国骑着摩托车奔波在一片漆黑的瀛陈公路上,这条公路通往东滩候鸟保护区。“家里是住在陈家镇南面的八滧村的,每天四点钟起床吧,开摩托车到东滩也要四十多分钟。”为了等候记者,今天老金到东滩湿地时已过了5点,拿上捕鸟工具,穿好水裤,老金头也不回地走向那片一望无际的滩涂,此时天边已泛起鱼肚白,旭日正从东方缓缓升起。

  在东滩湿地,首先看到的便是一望无际的芦苇,每年的3月至5月、7月至9月,来自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的候鸟会到东滩安家。为了研究全球鸟类的迁徙途径、活动规律,东滩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就要给鸟类套上环志,而要套环志的前提就是必须用对鸟类伤害最小的方法捕捉到它们。十五年来,金伟国的工作便是用竹哨子模拟鸟叫声来吸引候鸟落地觅食,再以鸟网将它们逮住。

  几声清脆婉转的鸟叫声打破了清晨东滩的寂静。记者抬头看到一群原本躲在芦苇丛中的鹬鸟“扑棱棱”腾空而起,在空中盘旋。原来鹬鸟们是听到了“同伴”的呼唤,而这呼唤声正是老金嘴里的竹哨子发出的鸟鸣声。“我这竹哨能吹出30多种鸟语,可以与候鸟交流!”若不是亲眼所见,记者原本对老金这独门绝技也是将信将疑。只听老金吹一声,空中的鹬鸟们便以“鸟语”回应一声,一来一去你呼我应数个回合。最后七八只鹬鸟齐齐落到了早已布下的“陷阱”附近,老金见状立马双手一拉,一只大网瞬间从滩涂上支起,数只鹬鸟即刻落入网中。“现在鸟越来越少了,今天乐观点估计大概也就二三十只吧。”老金告诉记者,几年前他曾用一个上午捕到了两百多只鹬鸟,工作人员来回送鸟笼都来不及,而近两年,这样的盛况再也没有出现过。

  ■ 金伟国3岁时,跟着世代捕鸟为生的爷爷和爸爸下滩捉鸟,8岁起就开始学鸟叫,从小听着鸟叫声,渐渐地,他不仅能分辨什么鸟发出何种叫声,还听懂了鸟的语言。降落归巢、呼朋引伴、晨起起飞、觅食,鸟儿的语言丰富多彩。通过仔细地聆听和琢磨,到了10岁时,他已经能够用竹哨子模仿20多种鸟类的鸣叫声。如今,老金已经吹了四十多年的鸟哨,用坏的哨子也有5个,吹30多种鸟类的语言已不在话下。

  ■ 2004年金伟国成为保护区的正式员工,真正实现了从“捕鸟人”到“护鸟人”的质变。现已55岁的老金依然在保护区坚守着,即使每月仅能拿到两千元左右的工资和补贴。当问起老金有什么样的愿望和打算时,老金说:“希望大家对环境能好一点儿!”朴实、真挚的言语承载着这位勤劳、执着的东滩汉子对生态文明的期待。

  ■ 在滩涂中行走十分艰难,短短几百米的距离,记者却花了将近20分钟,当然这对于老金来说并非如此。再一次赶到老金身边,他已经观察好水位,摆好鸟的模型,布好捕鸟的网,捕鸟前的准备工作已一切就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浦东天地
   第A04版:专版
   第B01版:村事
   第B02版:村事·乡里乡亲过日子
   第B03版:村事·村里来了大学生
   第B04版:村事·村干部的田坎情
   第T01版:三农大参考
   第T02版:言论
   第T03版:现象
   第T04版:聚焦
   第T06版:记忆
   第T07版:趋势
   第T08版:视觉
与滩涂为伍 与候鸟齐鸣
东方城乡报视觉T08与滩涂为伍 与候鸟齐鸣 2014-04-24 2 2014年04月24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