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1:三农实用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3年11月07日 星期四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累“瘦”的耕地“肥”起来
  专家简介

  乔金亮

  《经济日报》资深记者

  [核心提示]

  粮食安全问题,无论何时都是中国的头等大事,也是中国社会稳定,参与全球化竞争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我国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稀缺、后备资源匮乏,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还将占用大量耕地,因此,稳定耕地数量、提升耕地质量、挖掘产能潜力成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必然选择。文字整理/王平

  我国耕地质量状况不容乐观

  由于我国人多地少,耕地利用强度高,导致耕地质量退化严重,土壤贫瘠化、酸化、盐化、污染等问题使耕地质量退化面积在40%以上。同时,我国耕地质量整体偏低,中低产田占三分之二,不适用于农业生产的耕地约占四分之一。北京市农业局的数据显示,该市当前中低产田比例占到67%左右。整体看,我国农田基础地力贡献率平均为50%左右,比欧美发达国家低约20个百分点。

  据统计,目前全国有机养分投入不足作物总养分投入的30%,较30年前下降20个百分点。固氮肥田作物面积不断减少,绿肥种植面积由1978年的1.8亿亩减少到目前的7680万亩。由于有机肥投入不足,造成土壤耕性变差,保肥保水性能减弱,耕地土壤基础肥力下降。全国耕地质量监测结果显示,东北黑土区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大幅下降。同时,南方土壤酸化、华北耕层变浅、西北耕地盐渍化等土壤退化问题日益突出。

  此外,耕地污染问题也越来越引人关注。据统计,全国受污染耕地超过1.5亿亩。“通常情况下,由地质背景和自然作用引起的土壤有害元素富集,其危害性要小于人为作用引起的土壤重金属污染。”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教授杨忠芳说,初步研究证实,局部地区耕地土壤中存在不同程度的有害元素复合污染问题,而且有害元素来源复杂,既有来自工农业生产的人为污染,也有地质体本身有害元素的高含量所致,还有自然作用引起的土壤有害元素次生富集。

  耕地之于农产品,犹如母亲之于婴儿。长期的高投入、高产出模式下超负荷运行,使得我国耕地质量下降。多位专家关注如何提高耕地质量管理,让累“瘦”的耕地“肥”起来。

  耕地质量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针对耕地质量存在的突出问题,近年来,我国对耕地质量建设投入不断加大。2012年,中央财政安排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项目资金8亿元,推广应用秸秆还田腐熟、绿肥种植、土壤改良地力培肥、豆科作物接种根瘤菌等技术,推广面积3700万亩。

  目前,农业部在耕地质量管理的工作组织、技术标准和数据处理等方面已取得了初步进展。为了更好地掌握我国耕地地力状况,农业部已经完成了2400多个农业县的县级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基本摸清了我国耕地质量状况、耕地土壤质量退化的主要原因、中低产田分布及障碍因素,并开发了县域耕地质量管理信息系统。

  不过,长期关注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中国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郝晋珉表示,我国耕地质量建设的标准应该因地域而异。“目前,我国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仍然是十几年前的标准,这些标准相对于当前的农业生产需求而言明显偏低。比如上世纪90年代的东北地区中低产田治理,需要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低温冷害导致玉米水分高、成熟不了,现在随着气候变暖、品种更新特别是烘干能力的提高,这已不再是问题。”

  中低产田改造不单是提高当年产量,而是着眼于根本性的土壤改良,提高耕地质量,特别是要进行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的基本建设。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朱信凯认为,必须通过经济激励机制和行政措施,提高非农土地利用的集约程度,维持优质的农用耕地。加强耕地保护措施,包括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和土地开发,对提高综合生产能力起到显著作用。

  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所研究员李忠佩看来,耕地质量管理不仅包括中低产耕地的培育、高产耕地的保育以及退化耕地的修复,还应通过科学安排耕地空间布局,合理优化耕地利用结构,同时构建覆盖全域的耕地质量等级变化监测体系,指导区域尺度耕地质量的综合管理。

  “当务之急是尽快建立全国耕地质量管理基础信息平台。”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首席专家彭世琪建议,应完善耕地质量监测点布局,建立国家耕地质量预警系统,实现国家对耕地质量动态的实时管理,并根据农业生产要求指导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此外,随着农村经营管理体制、耕作制度、作物品种、种植结构等情况的变化,农业发展与耕地质量状况的动态关系将更紧密,建立健全耕地质量监测体系是国家耕地质量管理的长远战略。

  据了解,长期以来,包括农业、国土、环保、农机和水利等不同部门都从各自的角度对提高耕地质量开展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缺乏相应的部门间沟通与合作机制,导致有些数据不能及时共享,甚至造成重复研究。

  提升耕地质量的主要途径

  (一)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整治,抓好耕地质量的建设性提升

  依据《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大力开展以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土地整治,加快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坚持“政府主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为主体、国土搭台、部门参与、统筹规划、整合资金”的工作机制,创新实施方式,全面推进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和示范省建设;在提升改造现有116个国家级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的基础上,着力开展500个高标准基本农田示范县建设,努力实现耕地增量、提质、增效的有机结合。确保“十二五”期间再建成4亿亩高标准基本农田,质量平均提高1个等级,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每亩约增加100公斤。

  (二)统筹做好建设占用优质耕地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抓好耕地质量的再生性提升

  耕作层土壤是粮食生产的物质基础,具有不可再生性。建设项目确需占用耕地的,应因地制宜地开展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要坚持规划先行,对适宜开展耕作层土壤剥离的区域和利用的区域提前做出规划安排;坚持统筹实施,结合土地整治项目,建设占用耕地与剥离利用同步设计、实施和验收;坚持因地制宜,合理剥离利用,保护生态,防止造成水土流失和安全隐患。今年,国土资源部将出台相关政策,明确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的基本原则、重点区域、责任主体、实施管理、激励政策等,力争“十二五”期末全面对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土壤“尽数剥离、充分利用”。

  (三)持续加强耕地质量等级监测评价,抓好耕地质量的管控性提升

  依托现有的全国耕地质量等级评定成果,逐步建立耕地质量等级定期更新和动态监管制度。依据《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GB/T 28407-2012),今后每6年或10年开展一次系统性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定工作;每年对耕地现状变化和耕地质量建设等突变性因素引起的耕地质量等级变化情况,开展年度更新评价;对大量耕地质量等级渐变区域,开展年度抽样监测评价,依据年度更新与监测评价结果,形成耕地质量等级与产能年度报告。同时,充分利用国土资源部农用地质量与监控重点实验室平台,加强耕地质量监控的科技支撑能力建设,实现对全国18亿亩耕地的科学、高效评价和监测,全面监控耕地质量提升过程和效果。

  (四)强化耕地数量管控和优质耕地保护,抓好耕地质量的替代性提升

  参照耕地质量等级评定成果,调整划定基本农田,调整划定后的基本农田平均质量等级不得低于原有质量等级,基本农田一经划定,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批准不得改变或者占用;加强规划管控,严格控制建设占用耕地特别是高等级耕地,切实落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管制边界和管制区域,未经批准,不得擅自调整建设用地管制边界;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全面实行“先补后占”政策,积极探索“以补定占”机制,实现耕地占补面积、产能双平衡。

  (五)切实做好耕地的用养结合和培肥地力,抓好耕地质量的保育性提升

  充分应用已有农业技术成果,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良土壤的具体措施,消除土壤障碍因素,培肥地力和平衡土壤养分,加快补充耕地的土壤熟化进程,不断提高补充耕地质量;严格管控用肥,按照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科学合理施肥,安全使用农药,有效控制面源污染;加强土地整治项目的后期管护,确保农田水利设施、林网、道路等基础设施完好,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积极探索土壤改良的有效途径,稳步提高耕地地力水平。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沪郊经济
   第A04版:专题报道
   第A05版:党建之窗
   第A06版:科教文卫
   第A07版:浦东天地
   第A08版:城镇建设
   第B01版:三农实用周刊
   第B02版:上海三农服务热线
   第B03版:新主体
   第B04版:新主体·各地
   第B05版:新主体·解读
   第B06版:新主体·借鉴
   第B07版:农技推广
   第B08版:畜牧兽医
让累“瘦”的耕地“肥”起来
[耳听八方]
东方城乡报三农实用周刊B01让累“瘦”的耕地“肥”起来 2013-11-07 2 2013年11月07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