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热帖】
@风轮:善款是传递爱心的载体,捐多捐少都是心意,就算不慷慨解囊,也不能成为判定道德水准低下的依据。将捐助活动化为道德大棒向他人挥舞,本质上是一种无知和霸道。
@没注册哪来的用户名:雅安地震后各媒体网友开始比各行各业谁捐款多谁捐款少,还弄出个排行榜,然后各种吐槽开骂。闲得这么发慌的话就去灾区做做志愿者好不好?关注焦点应该是灾民健康卫生教育重建家园,而不该拿捐款的事儿当娱乐消遣。
@爱谁谁170:爱心无从度量。但有一些人却将捐款的多少作为衡量他人道德水准的标尺,发现谁没捐或者捐得不称自己心意,便发起猛烈攻击。
【城乡观点】
从地震发生后几小时内,就有多家企业表示捐赠。与此同时,各家媒体也开始对捐赠企业进行采访报道,更有媒体对捐助企业做出了排名。企业捐赠的奉献精神或确实需要媒体来弘扬和表彰,但把捐赠的数量当成媒体宣传的标准时,这样的弘扬和表彰似乎就变了味道。
对公益事业的捐助者,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都是担负起一份社会责任,都是对于社会的回报。捐助是一种自觉自愿的活动,被捐助者并没有强求任何个人或企业必须要对其进行捐助,因而不能把市场等价交换的原则引入对公益事业的捐助。
灾难面前慷慨捐赠固然会给企业形象加分,但企业的社会责任形象不是一次行动就可以树立起来的。评价一个公司是否确实履行企业社会责任,要看企业以往的行动,历史上的捐赠情况等等很多因素。如果为了赢得公众口碑,而做出超出承受能力的捐赠,无异于杀鸡取卵、竭泽而渔,不但捐赠行为不能持续,企业本身发展也会受影响。
对于个人而言也是如此,有的人习惯高调慈善,有的人喜欢润物无声,有的人捐了多少会让大家都知道,有的人捐得不少但是隐姓埋名。对名人、明星、富豪的捐款进行排名、比较、联想甚至评比、讥嘲,会不会有误伤、中伤之嫌?那谁谁谁,你看某人捐了多少,你才捐多少,啧啧!为了你这两声“啧啧”,难道非逼得低调行善的违背自己的本意,出来晒捐款吗?就算人家一分也没捐,可也许人家在通过其他你所不知道的方式在支援灾区呢——哪怕是仅仅转发一条微博。
爱心不分大小,慈善不需排名。只要是出自真心,无论是捐1亿,还是捐1元,都是可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