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存’了一笔时间,以后需要的时候,我可以‘支取’,有病痛也不担心没人照顾了。”日前,泸州市江阳区北城街道濂溪路社区志愿服务者钟安贵说。去年底,社区80多岁的游瑞兴过世了,从重病期间照顾到后事料理,前前后后半个多月时间,钟安贵全程参与。这就是他在社区“时间银行”存下的“养老服务时间”。钟安贵不是游瑞兴的亲属,而是一名孤老,也是一名社区志愿服务者。
志愿时间“存”进去养老服务“取”出来。濂溪路社区常住人口14008人,其中,60岁以上老龄人口2339人,老年人口占总人口16.7%。“国家惯例,60岁以上人口占到总人口10%,就说明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而濂溪路社区,远远超过这一标准。”濂溪路社区负责人曹兰介绍说。
建立“时间银行”,正是濂溪路社区全面探索居家养老模式当中的一个举措。曹兰说,目前濂溪路社区,共有登记在册志愿者100多名。而这些志愿者,社区全都一一建立档案,志愿者每提供一次志愿服务,社区都会在档案上面进行详细登记,志愿服务时间精确到半小时,服务内容包括做饭、送餐、聊天、洗衣等60多个项目。“志愿时间储进‘时间银行’后,今后志愿者需要服务时可以‘兑取’。除了本人可以‘兑取’外,储存人三代以内的亲属都可以享受其他志愿者提供的服务。”
据该社区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已有近10位志愿者,在“时间银行”中储蓄的时间超过100小时,“银行”中整体储蓄时间,已达到4200多个小时。
社区搭台整合资源需求和服务有效对接。与传统家庭养老截然不同的是,以“时间银行”为载体的社会化养老服务实现了社区搭台、多方参与的模式。曹兰介绍说,社区首先牵头成立日间照料中心,并招募辖区内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社会机构的专业人士成为志愿者。社区将1000余名老人的基本信息和健康档案进行收集,再针对他们的各种需求,提供A、B、C三类差异化服务,孤寡老人为无偿,60岁低保或低收入老人为低偿,退休老人和高收入老人则为有偿和互助服务。
志愿者招募中心、日间照料中心、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总体构成了社区居家养老框架。日间照料中心,包括休息室、阅览室、棋牌室等全都免费向老人开放,以此解决居家老人白天无人照顾难题。
与此同时,濂溪路社区还依托附近的泸州医学院,招募一些医学专业学生为志愿者,利用周末或节假日时间,为辖区内的空巢老人提供精神抚慰,开展义诊活动。
李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