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新主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5年02月20日 星期四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克服“水土不服”,做强“笋”产业
闵行300多亩雷竹笋冒头了

  □记者 贺梦娇

  2月中旬,申城迎来连续几天的阴雨后,位于闵行区浦江镇的智耕股份有限公司雷竹笋种植基地里,一颗颗雷竹笋终于冒头了。“由于去年台风和冬季雨水少的原因,本应11月底破土而出的雷竹笋,至今才产出。”智耕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章春琴表示,这一场等候了许久的雨水,正式拉开了基地今年的笋季。

  克服雷竹笋本土化种植难题

  走在基地内成片的竹林里,只见厚厚的谷糠铺在地上,为一棵棵在地下等待破土而出的雷竹笋提供了保温环境,随着笋季的到来,每日一早,工作人员就把成熟的雷竹笋挖出,在包装车间包装后送上配送车辆。

  在宁波等地,雷竹笋是一道季节性的美味,鲜嫩的口感也让它难以长期储存和运输。2009年,智耕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竺国领在浦江镇流转了118亩地,从宁波运来了3万棵雷竹笋种苗,栽种在了这片土地上,因为不清楚上海本地的台风、土壤等客观因素,当年雷竹笋颗粒无收。如何克服雷竹笋在沪“水土不服”的情况,完成本土化种植?竺国领的团队一直在尝试,耗费了六年的时间后,才得到了第一批雷竹笋,到了第八年,雷竹笋终于成规模地有了产出。

  “第一年种完全没有经验,又碰上台风,就失败了。”3万棵种苗种下去为何都死了?竺国领和团队开始寻找失败的原因。经过几番探索,他明白了,在宁波当地,雷竹笋大多生长在山间竹林,那里的土壤是酸性的,而浦江镇基地的土壤经检测是碱性的。“橘生淮北则为枳。”竺国领坦言,他明白这个道理,但也相信,通过努力,一定能让家乡的这一美味在上海落户。

  二话不说,竺国领开始改良土壤。2010年,他追加了2万棵种苗,这次,存活了500余棵雷竹笋苗,也进一步帮助他们摸清了雷竹笋在上海生长的“脾气”。相对于宁波山林间的土质薄,上海湿度高,土壤也肥沃,只要挖好排湿渠,做好排水工作,雷竹笋的产量也比宁波当地更高。

  雷竹笋种植成功后,竺国领的团队在提高产量的同时,也严格把控质量关,“我们用有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的基地,因此我们的有机肥都是自己调的配方。”公司和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进行了校企对接,基地为高校的农业研究和一些优质种植模式提供了实践的沃土,而竺国领也在校企合作中将基地种植模式引入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前几年,基地取得了有机产品的认证,戴上“有机”头衔的雷竹笋,不仅提升了产品价值,也让竺国领和章春琴开始思考:如何拉长雷竹笋的产业链。

  做好“竹”文章,做强“笋”产业

  前期花费多年时间,为何没有放弃竹笋产业?章春琴表示,一是不想半途而废,二是看中了这一产业的效益和环保。

  第一年种下,三年可以长成竹子并出笋,五年可以成林并稳定产出。竹笋产业的前期投入时间较长,让许多农业从业者有所顾虑。“但是一旦长成后,老去的竹子可以打碎加入菌种发酵成为有机肥,等笋季结束后还田,新出的竹笋选取其中适合的苗种,又能培养成新的竹子。”章春琴告诉记者,这相当于在这片竹林里,竹产业自身已经形成了生态循环,她们需要投入的物资,仅有一部分有机肥和作为土壤保温层的谷糠。

  而在提升雷竹笋品质的同时,智耕公司和宁波奉化的第三方公司进行了合作,生产罐头油焖笋,将这一美味得以保存得更久。“雷竹笋的产出期是6个月,接近产出期尾声时,我们将竹笋加工成了罐头油焖笋,目标是年生产60万罐。”而章春琴告诉记者,公司找了多家加工企业尝试合作,筛选出了具备加工有机产品资质、有较大加工能力的第三方企业。与此同时,和原先借助于第三方电商平台销售模式不同,现在公司销售模式开拓了线下配送、团购,也开通了抖音销售平台,拉长了竹笋产业的产业链后,实现了为市场全年供应笋产品。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治理
   第03版:关注
   第04版:倾诉
   第05版:三农实用周刊
   第06版:新主体
   第07版:农技
   第08版:禁毒
闵行300多亩雷竹笋冒头了
乡土“新农人”让乡村好物走出去
山东“新农人”逐“数”向“智”赋能乡村振兴“新图景”
东方城乡报新主体06闵行300多亩雷竹笋冒头了 2025-02-20 2 2025年02月20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