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三农实用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5年02月20日 星期四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沟乡村产业的“薯”光秘诀

  □韩朝阳

  凌晨5点,河南省汝阳县华沟村村民陈海军早早裹上大衣,奔向自家的红薯窖。“丰产又丰收”的陈海军精神抖擞、干劲十足,搬起一筐鲜亮肥硕的红薯,开始为加工粉条忙碌。

  “春育苗,夏栽薯,秋收获,冬出粉”是红薯种植大户陈海军一年的生产图谱。近期正值销售旺季,出粉条、卖鲜薯让一家老小忙得不可开交,一年3万斤粉条、10万斤鲜薯的销量在忙碌中达成。

  “以前都是拿边角地种红薯,一家种个几分地,打个几百斤,好的自家吃,赖的喂牲口。”趁着午后闲暇,57岁的陈海军跟记者聊起“红薯经”,现在育苗、栽种、收获、销售都实现专业化,一亩地产量近5000斤,毛收入4000元左右,村民一算账,调整种植结构,“自家吃”变成“卖全国”,他也停止外出务工,在村里种了100多亩红薯。

  华沟村所在的河南省汝阳县地处伏牛山余脉,全县70%的耕地分布在丘陵坡地,是典型的火山岩沙粒土质,天然富硒,适宜种植红薯。华沟村有“三道岭,两道沟”,耐旱的红薯成为优选作物。

  “以往品种单一、技术落后、交通差劲,红薯商品化率很低,村民拿孬地种,望天收,不挣钱。”华沟村党支部书记陈三敏说,近些年,当地因地制宜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深加工、新零售,小红薯成了大产业,全村3000多亩耕地种了2300亩红薯,“一家十亩红薯地,顶上青壮一年工”。

  如今,以华沟村为核心的柏树镇种了2.6万亩红薯,占全县的1/4,被称为“红薯小镇”。汝阳还借机办起红薯擂台赛、红薯文化节,“汝阳红薯”名气越来越大,还成了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年产值2亿元以上。

  红薯种了数百年,如今为何重新成为山沟里的“高光”产业?汝阳县农技服务中心副主任高帅总结了“薯”光秘诀:“‘选好苗,高起垄,覆地膜,铺滴灌’,做到这几条,产量差不了。”“选好苗是为了满足不同产品的原料需求,高起垄便于控制薯形,覆地膜保温保墒、减少杂草,还能提早上市,铺滴灌利于水肥精准输送。”高帅说,薯苗栽种、田间管理做得好,红薯品相好、口感好、产量高,才能为后续加工、销售留下充足空间,“只有与别人打出时间差、种类差、品质差,才能卖上好价钱”。

  (来源:新华社)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治理
   第03版:关注
   第04版:倾诉
   第05版:三农实用周刊
   第06版:新主体
   第07版:农技
   第08版:禁毒
看“高青黑牛”如何带富一方
山沟乡村产业的“薯”光秘诀
东方城乡报三农实用周刊05山沟乡村产业的“薯”光秘诀 2025-02-20 2 2025年02月20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