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灵熊探长
历史上的中国细犬
中国细犬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犬种,其种源为东非猎犬萨路基。
《战国策》有这样一句话:“譬若驰韩卢而逐蹇兔也”,形容秦国的军事实力,而“韩卢”就是指源自韩国的细犬。这里的韩国是指春秋战国时的陕西韩城地区,这是最早出现在史册中对中国细犬的记载。而在那时,中国细犬就是一种著名的猎犬。
在河北沧州博物馆里,还有北魏时代的细犬陶俑,它们头小嘴尖,胸肩发达,腰身和四肢修长,具有典型的中国细犬特点。
细犬在野外不仅跑得快,而且嗅觉敏锐,捕猎本能强烈,对主人忠心耿耿。它们领地意识非常强,看家护院绝对是一把好手。
因此,细犬的能力受到了古代的王侯贵族的青睐,成为皇家狩猎的重要伙伴。
在草原上生活的契丹人也十分珍惜细犬作为猎犬的作用,在辽代的墓室壁画里,就多次出现了细犬陪同主人狩猎的场景,到了元代,甚至还有它们陪成吉思汗出征欧洲的记录。
随着皇室狩猎的盛行,中国细犬逐渐被民间所认识和喜爱,不仅饲养数量增多,还成为不少画师钟爱描绘的犬种,更是被编写进了神话故事中。
宋代画家以“二郎搜山降妖”为题画的《搜山图》中,就有白犬追捕妖怪情节的描绘,这只白犬就是中国细犬的代表。元代《新编连相搜神广记》有蜀人见青雾中二郎神骑白马引数人鹰犬弹弓猎者的记述,这里的鹰犬也是指中国细犬。
明代神魔小说《封神演义》中,二郎神的座下神兽哮天犬,就是中国细犬的化身,它形如白象,威猛无比,能够咬断九头虫的头颅。
到了清代,中国细犬可是乾隆皇帝的“宠儿”,他曾经让宫廷名画师郎世宁绘制了《十骏犬图》,这幅画里有十只犬,其中九只都是各种样子的细犬,只有一只是藏獒,由此可见,细犬在古代的风靡程度。
中国细犬的特性
中国细犬的外貌和特征,可以用以下几个词来概括:瘦长、修直、灵敏、坚毅。它们的身高在55至78厘米,体重在15至30千克之间,头狭长、额平、两耳间距小且下垂,脖细长,深腰细背呈弓形,长尾,分为短毛品系和长毛品系等,毛色有青灰、黑、白和血红等。
最早中国细犬只被分为两大品种,山东细犬和陕西细犬,山东细犬鼻梁很直,而陕西细犬鼻梁稍向下弯,也被叫作“羊鼻梁”。山东细犬有长毛的和短毛之分,长毛的叫“幡子”,短毛的叫“滑条”。陕西细犬则全是长毛的。
到后来,又出现了河北细犬和内蒙细犬两个分支,内蒙细犬体格健硕,且都是短毛。而河北细犬则是从山东细犬的“滑条”改良出来的,长得和山东细犬很像,所以也有人认为河北细犬不是一个单独的品种。
细犬品种之间虽然有着微小的差异,但总体来说,无论哪个省份的细犬都有着共同的特征——耳朵下垂、身材“纤细”,从侧面看,甚至能看出肋骨的轮廓,像是营养不足的样子,但其实细犬的胸部和后腿的肌肉很结实有力。
由于体型相似,现在有很多人会将中国细犬与波兰的灵缇犬混淆,其实两者还是有很多不同之处的,比如陕西细犬耳朵大而下垂,像两个扎起的小辫子,而灵缇犬的耳朵小,在情绪稳定下呈现半立的状态。而且灵缇的嘴巴相比于陕西细犬更加细长。
虽然经常被认错,但中国细犬经过数百年的进化,相比于国外细犬,耐力更强,也更好养活。它们的极限奔跑速度也更快,最高时速可达60千米每小时,于是在北方,人们将他们称作“疾犬”,而南方人则称之为“快犬”。
它们独立、勇敢、顽强、智慧,不需要过多的人类陪伴,喜欢自由自在地活动,有着强烈的领地意识,会保护自己的家庭和主人,不惧怕任何对手,即使面对比自己体型大得多的猛兽,也会毫不退缩地迎战。
不仅如此,它们的生存意志也很强,即使受伤或饥饿,也不会轻易放弃。它们有着智慧的头脑,会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策略,有时候会单独行动,有时候会和同伴合作,有时候会诱敌深入,有时候会佯攻撤退,让敌人防不胜防。
中国细犬喜爱自由恋爱,不受人类的干预,只有最强壮、最健康、最适应的个体才能成功繁衍后代,保证了种族的纯正和优良。它们的繁殖也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人类的照顾,母犬会自己找到安全的地方生产,小狗会自己学习生存的技能,成长为新一代的中国细犬。
中国细犬为何不再流行?
其中一大原因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人们捕猎的需求越来越低,中国细犬只能被用作看家护院,以至于这样擅长奔跑的猎犬在平时的生活中完全达不到它们应有的运动量。
而且现在的家庭也很少能有足够的空间让中国细犬驰骋奔腾。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中国细犬自然培育的数量越来越少。加之外国大量猎犬品种的侵入,也在冲击着本土细犬的影响力。
其次,中国细犬属于烈性犬,也就是具有强烈的攻击性和领地意识的犬种,对人和动物都有潜在的危险性。因此,中国细犬在部分城市被列入了禁养的范围,限制了它们的饲养和流通。
同时,中国细犬的血统纯正是保证它们品质和特性的重要因素,但是由于缺乏专业的培育和管理,中国细犬的血统混杂问题比较严重。由于缺乏有效的登记和监督,许多饲养者无法准确地判断细犬的血统和品相,也无法防止细犬之间的近亲繁殖,导致细犬的遗传病和缺陷增加,影响细犬的健康和活力。(来源:百家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