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空,我们去西天取经,要经过崇明岛……”朱雪山身着红色表演服,坐着高脚凳,手戴木偶套,脚踩锣钹,在一块红色绒布帷幔前,将“齐天大圣来崇明”的故事演绎得满场生辉。
近期,国产游戏《黑神话:悟空》火爆出圈,在崇明,有一位非遗传承人,把“悟空”编入扁担戏中。这款崇明独有的“悟空”,能说,会唱,还会翻跟头,深受大家的欢迎。
崇明扁担戏属于布袋木偶戏,是崇明的一项著名民俗,被列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朱雪山是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自27岁接过祖辈衣钵,传承这项传统技艺,至今已经演了40余年。
《齐天大圣来崇明》讲述了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途中经过了崇明岛,不仅看到了崇明文旅产业蓬勃发展,还向大家普及了垃圾分类知识的故事。朱雪山用手指控制木偶,做出点头、作揖、翻滚等动作,用一口标准响亮的普通话模拟剧中人物的道白和唱腔,再搭配恰到好处的锣鼓声,张力十足。
“《西游记》是大家非常喜爱的经典文学作品,我把《西游记》和崇明扁担戏相结合,实现了传统与艺术的完美融合。”几年前,朱雪山创排了《齐天大圣来崇明》这一剧目,备受新老戏迷喜爱,随着近期《黑神话:悟空》的爆火,该剧目再次受到了众多游客的追捧。
崇明扁担戏是流传于崇明的一种非常有个性、有特点的民间戏剧。
平时,民间艺人用一根扁担,一端挑着小舞台,一端挑着高脚凳,走村串户行走在乡间。如果有人邀请演出,就选择一个较为平整的场地,放下供表演者坐的高脚凳子,再把扁担的一头插入凳子下横档的榫里,将上端小舞台加以固定,然后表演者躲到小舞台后边,坐到用拖地布幔围起来的高脚凳子上,双脚踩响在高脚凳凳面下横档上的锣钹,一阵击打之后开始表演。表演者操动套在手指上的布袋木偶,用嘴来模拟剧中故事情节里人物的道白、唱腔,间或还辅之以描述打斗、格杀的口技等。
这种一个人既当演员,又当伴奏员;既用手指演绎角色,又用嘴巴演唱台词、模拟口技的戏剧,在崇明岛上被称为“木人头戏”,是木偶戏的一种,有关行家将这种一人表演的布袋木偶戏称之为“扁担戏”。
一根扁担挑起全副行头和整个剧场,曾经风光一时。20世纪80年代后,扁担戏逐渐淡出人们视野,尽管面临生存困境,朱雪山始终在坚守。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崇明扁担戏抢救工作陆续展开,不断推动非遗活态传承与发展。
朱雪山不断创新改编剧目,创作出《食品安全》《赌钱的坏处》《垃圾分类之猪八戒》等新剧。“融入当下流行趋势和热门话题,能让表演更具时代价值。”朱雪山表示。
不仅是剧目创新,后继有人更是实现非遗活态传承的前提条件,只有加强传承人队伍建设,不断拓宽自我“造血”功能,才能在新的时代找准一席之地。
在中兴镇汲浜小学的扁担戏传承基地里,有一群擅长表演扁担戏的孩子。坐上高脚凳,手戴木偶套,脚踩锣钹……12岁的学生徐诗语,在一块红色绒布帷幔前,将一出《齐天大圣来崇明》的故事演绎得满场生辉。
作为汲浜小学扁担戏课外辅导员,朱雪山在一旁看了深感欣慰。他说:“前些年,看扁担戏的人越来越少,演的人也越来越少,一度面临失传境地。如今年轻人愿意学,传承就有了希望。”
在属地政府的支持下,朱雪山自2012年起在汲浜小学开设崇明扁担戏兴趣课,挑选对扁担戏感兴趣且富有天赋的学生,传授他们扁担戏表演技艺,现在已有十来个孩子学成出师,能够在镇级甚至区级的舞台上独自演出,演出剧目也结合时代特色进行了创新,广受好评。
2021年,教育部发布消息,拟认定1885所学校为第三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崇明共有4所学校入围,以崇明扁担戏为特色的汲浜小学便是其中之一。
“在孩子们心中埋下非遗的种子,或许有一天就会开花结果。同时,非遗传承人因为受到社会的重视,也将助力非遗传承工作,让非遗‘活’起来‘传’下去。”区非遗保护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
(图文综合自上海崇明、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