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春苗 文字:石路
情事
倾诉与聆听,都市与乡村的情感故事。请勿对号入座。(图文无关)
最早听到“七步之内必有芳草”这句话,是在40年前。当时一个新闻培训班上的老师说,大家要记住“七步之内必有芳草”。他意思很明确,就是只要你做有心人,生活周遭不乏美,有很多新闻值得写。因为这句话,使一直处于基层的我,始终握着手中的笔,把最基层火热的生活呈现给读者。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从沪郊农村一家中学高中毕业。一直希望我参军、去部队锻炼的父亲,有一天给我传来消息:当年招兵要求从应届高中毕业生中选,你符合条件,去试试。我听了后,并不是很情愿。因为当时我已进入某大厂技校培训,学习结束后可直接在厂里工作。这个厂规模大、效益好,可谓前途一片光明。但是父亲既然这么说了,而且态度比较坚决,于是,我就去当地武装部报名。那位从军20余年的刘部长认识我父亲,也认识我。他见到我后很高兴,亲切地对我说,现在部队需要有文化的人,你应届高中毕业,去正合适。不出意料,我被光荣地批准入伍。
还清晰地记得,当时我们全县有100多人参军入伍。送兵那天,县上码头彩带飞扬、锣鼓喧天,许多家人、朋友和同学以及当地各级领导,都来为我们送行。那天,我父母亲并没有来,而那位刘部长来了。他给我捎带父亲的口信,说,让我在部队好好干,听首长的话,与战士搞好团结,注意学习,加强训练,争取进步。我听了频频点头。随着渡船缓缓离开码头,我心里一下子难过起来,想着马上就要离开家乡,离开这片熟悉的土地,离开朝夕相处的亲人……眼泪抑制不住地在眼眶里打转转。
下船来到市区,然后由军用卡车把我们拉到北站,随即登上了开往“彭城”徐州的绿皮火车。车厢里,大家你言我语,都是第一次出远门,有的兴奋,有的还唱起歌;但也有的默默不语,只是望着窗外,在思量着啥,看着啥。这时,接兵的干部一一来到我们身旁,问有什么需要,可以随时告诉他。火车一路行进,发出“哐当、哐当”的声响。到部队已是深夜十一点多,食堂里已准备好热气腾腾的烂糊面。我们一帮新兵此时已是饥肠辘辘,每人吃了足有两大碗。然后,有几个老兵,分别把我们领到各自班里的宿舍。我被分配到一班。走进宿舍,里面一股汗味,还有脚臭味,不大的一个房间,大约20来个平方,要住十五六个人,而且都是睡地铺。地上的草是早就铺好了的,我拿出随身部队发的被单,往草上一摊,就睡下了。
第一次远离家门,第一次来到军营,第一次在这样的环境下睡觉,虽说从大清早到夜深人静,一天下来人很累,但我躺在地上还是难以入眠。边上的一位战友还打着“响彻云霄”的呼噜,这使得我更加无法睡去。悄悄地起来,在外面的大树下靠会儿,看着天上的星星,想着以后自己应该怎么办,一会儿就觉一阵凉意。时值11月份,已进入深秋,华北平原的气温远低于上海。我连忙回到宿舍,强迫着自己入睡。
◆新兵训练几个月后,我因考试成绩出色,留在教导队学习半年。半年后,我被分配到皖西山区一个通信连队。这时,连部老文书要退伍,连队领导就让我接任。文书这摊子活,说白了,就是收发信报、抄抄写写、上传下达,多半与文字打交道。由于我有一定文字基础,加之字写得也不错,工作起来也得心应手,因此得到连里的好评。业余时间,我就看书,写些小文章。第二年,我的一篇写部队生活的小言论就在某省报上发表。稿费汇款单寄来,虽然只有几元钱,却惹得大伙分外眼馋。当时,在部队,对写作投稿还是觉得很神秘的一件事,不是一般人干的,所以才闹出这般动静。
有了这回事后,我渐渐在所在部队有了点小名气。恰巧此时军区要举办新闻班,经过层层推荐,我成为了我所在通信某部唯一进入军区新闻班的学员。军区新闻班,是培养基层部队新闻写作人才摇篮,也是加强部队宣传工作的一个重要学习场所。我那期是第三期。据说前二期里面的一些学员,不少已成为了军中闻名的笔杆子,一些军内外报刊上常有他们的大名;还有一些因此就转行成为了专业作家……
报到那天,我见大部分学员军装都是干部服,像我着战士服的寥寥无几。我有点自卑,感到压力很大。很明显,干部在部队时间长,工作熟悉,专业及各方面知识丰富;而我才来部队2年,就是个新兵蛋子。整个班大约六七十人。我暗自给自己加油、鼓励,我一定要克服困难,好好学习,把新闻知识学到手,回去后多写稿、写好稿,为自己部队争光。
记得开班动员会上,前来讲话的是一位军区政治部领导,他也是新闻行家、写作高手。整个讲话,他充满着对学员的期待,也着重讲了军队新闻宣传的重要性……第二天开始,教员们上课陆续讲中国新闻发展史、新闻体裁与写作、新闻采访学、新闻摄影等课程。特别是讲到新闻写作的“5个W,一个H”这些要素,还讲了导语、主体、背景、结尾等写作构成。这是基础,也是新闻必须要掌握的知识点。
每个学员也拿到了一摞书本、一沓教义及十几期军区报社编辑的《通联之友》等。新闻班上,每天要上五六节课,学习任务安排得很紧,偶尔会拿出一些时间让学员就某篇典型报道进行讨论。我印象比较深的是有一篇荣获全国好新闻奖的报道,题目叫《从邮局看变化》。“这篇稿子好在哪?”“作者是用什么样的眼光来发现它的?”“如果是你,你能抓住这样的题材吗?”教员的一系列提问,把我们深深陷入对这篇报道的思考之中。教员在大家充分思考和讨论下,讲了这篇稿子的深意。这位老教员说,这篇稿子好就好在不仅题材内容契合当时的形势,而且写作采用小特写的方法,有画面感,文字简练,很好地表达了当时这个气氛。
老教员接着又把当时的背景作了详细表述。上世纪八十年代,各地部队都在按照上级的指示,积极开展军地两用人才学习活动,许多战士为了学到更多知识,纷纷写信回家,让家里寄来各种各样专业知识的书籍,于是部队驻地邮局包裹数一下子猛增。作者在一次去邮局中得知这一情况,马上判断这是篇新闻好素材,于是,就进行了深入采访,于是也就有了这篇为人称道的好作品。
学习中,我们除了学习更多理论知识外,教员同时也把我国不同时期的一些优秀新闻代表作品拿出来分享,进行点评。如《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谁是最可爱的人》《共产主义战士雷锋》等。当时,我听了这些先进人物事迹后,内心无比感动,也为这些优秀大家能写出这样好的作品而深深敬仰。
◆三个月的新闻班学习很快就结束了。回到连队后,我一方面做好文书的本职工作,一方面积极采写部队的新闻稿件。那天,我听说,营部代理书记员在最近一次全国性硬笔书法大赛中获得优秀奖,这是一条新闻。于是,我就上营部采访,很快就写出了《战士崔恒斌自学成才,硬笔书法获全国大奖》,并被军区《人民前线》报采用。
没过多久,上级命我到政治处宣传股报到,配合一名干事下连队采访。我和那位河南籍的陈干事,白天下连队采访搜集可用的新闻素材,晚上就在宿舍里趴在桌上不停地写稿子。我一般都是写些几百、上千字的稿子,而陈干事就写些长篇通讯、大特写之类的稿子。有一次,他采写的一位军区十佳训练标兵的稿子,在军区报上整版刊发,我心里是羡慕得很,心想,什么时候,我也能像陈干事那样写出有分量的大稿子。想归想,我亦深知“万丈高楼平地起”,打好基础是关键。这时候,我先后采写的《通信七连军事训练质量好》《合格的通信兵》等消息、小通讯刊登在《人民前线》《淮阴日报》等军地报上。有时,我也写些诗,增加些文学素养,同时练笔。我写的《我要远航》《我为什么这样寂寞》分别被地方报刊发表。
军营生活是严谨而规范的,基层连队的日常是有序且丰富的。就这样,我在皖西某部通信连队一呆就是4年。在不断实践中,我逐渐学会了什么叫新闻,如何从写新闻角度来理解“七步之内必有芳草”,这在我心里已经有了初步的答案。我在工作之余,除了为报纸写稿外,还为当地广播电台写稿,写这里的山水花草、写这里的风土人情、写火热的军营生活、写战士的人生情怀,为此,我还多次受到部队嘉奖。临复员时,指导员亲手为我填写了一本蓝色封面的军地两用人才证书。在“特长”一栏写道:新闻写作。这也是我连队第一本拥有此特长的军地两用人才证书。这本证书,我至今珍藏着,它倾注着我走上新闻写作道路的起始点滴,它也是我日后40年在复员回地方乡村后一直不舍搁笔的动力。
◆40年来,在基层无论干什么工作,无论在哪里就职,无论多么忙忙碌碌,我一直坚持新闻写作,一直坚守“七步之内必有芳草”这句誓言。这40年来,我不知道写了多少篇新闻稿,想想至少有几千篇吧,其中有部分上了一些报纸的头版头条,有些获得了优秀作品奖,几十次被一些报社评为优秀通讯员(特约记者)。前几年,我把这些年来先后发表的一些小言论、小随笔整理出来,从中遴选出200多篇交由上海某出版社出版。另,我还有幸被吸纳成为上海市写作协会会员。
方寸之间,天地虽小,但只要心中坚持自我追求,永不言弃,那就仿佛身入广阔世界,何时何处都存在着美好。“七步之内必有芳草”既是我新闻写作的格言,又是我人生的告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