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晓静 夏炉明 盛文伟
随着上海马术运动的蓬勃发展,马匹数量与品质的需求也在持续增长,从国外进口良种马匹已是屡见不鲜,如荷兰的温血马,英国的纯种马等。但是大家不禁疑惑,国外进口的马匹到了中国,能听懂骑手的中文吗,还是只能继续听从外语训练?本文将带大家一起探索了解人与马交流的核心。
人与马沟通的桥梁是什么?
众所周知,马匹对人类的语言认知相对有限,但作为较为敏感且聪慧的动物,它们往往可以通过身体语言、声音的情绪节奏以及骑手的指导动作等非言语的信号来解读骑手的意向。因此,当马匹与不同语言背景的教练或骑手沟通时,一道跨越语言障碍的桥梁——“马术通用指令”应运而生。
马术通用指令是在马术训练和比赛中具有的一套标准化的行为和动作指南,无论是哪个国家或地区的马术教练,使用辅助工具时都会维持一定程度的统一性。马术指令往往依赖于触觉信号、姿势与重心,以及声音的情绪与节奏变化。骑手通过牵引缰绳、紧绷腿部等肢体动作向马匹发出指示,通过改变坐姿和重心的位置,使马匹明了骑手预期的行动,例如身体前倾暗示加速,后仰则暗示减速或停止。即使语言不通,聪明的马儿也可以通过骑手温柔或严厉的声调,鼓励或制止这些情感色彩做出适当的反应。
如何提升与进口马匹的交流?
在新环境下,即使有马术通用指令的帮助,进口马匹仍然需要时间去适应新的骑手和训练方法,那么如何使适应过程相对顺利呢?一是逐步适应。最初,可以让马匹先适应它已熟悉的声音指令,再逐渐引入新的命令语言。二是保持持续性。保持指令的一致性与连续性,通过稳定的辅助动作和身体语言,促进其学习与适应。三是正向强化。如采用抚摸或喂食奖励来加强马匹对正确反应的认识,帮助马匹更快理解新指令。
此外,骑手也应足够了解马匹肢体语言和声音的反馈。马匹的耳朵、眼睛、尾巴的动作以及一般的动作都是其表达情绪和意图的重要方式。例如,耳朵稍微前倾可能表示马匹放松,而耳朵竖直向后则表明马匹注意力集中,喘鼻声通常表示马匹兴奋。同时,骑手们在学会解读这些非言语信号之余,还应在与马互动时保持一致性,如果马匹通过某种特定的动作表达了某种情绪或需求,骑手也应该以相应的方式回应,以建立信任和理解。
因此,国外马匹进口到中国,自然也会通过训练学习,与不同国籍的教练或骑手一起跨越语言障碍,通过肢体动作、辅助信号和情感表达等非语言沟通技巧及马术界公认的通用指令建立起有效沟通的桥梁,实现人与马和谐统一的默契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