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科普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4年07月05日 星期五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森林生态修复推崇顺应自然

  □刘世荣

  在生态学专家眼里,“自然”有着另一个概念:生态系统。他们乐于研究系统中的相互关系和规律。而尊重自然最好的方式,就是科学地认识自然,顺应其内在的运行规律,用自然自己的方法保护自然。

  自然“警示”

  人工纯林背后潜藏问题

  我国林业建设成就举世瞩目,森林覆盖率由50年前的12.7%提升到如今的24.02%,人工林面积居全球第一。然而这优异成绩的背后,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目前,我国大面积国土绿化多以单一树种为主,10个树种约占南北方人工林树种总数的七成,大规模集中连片种植的人工纯林背后,潜藏的问题越来越凸显,带来了地力衰退、森林病虫害加剧等新挑战。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气候事件,也在加速改变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以岷江上游为例,新中国成立时,这里以亚高山原始森林为主,森林覆盖率约38%。但随后几十年,当地原有天然林被大面积采伐,岷江上游地区森林整体功能持续下降。1998年特大洪水后,国家启动了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随后又实施了退耕还林工程。当年在大面积采伐中“幸存”下来的部分天然岷江冷杉个体,形成了稳定的群落结构,被称为“保留木”。它们与树下的灌草、枯落物、苔藓、微生物组成了遗留群落,该遗留群落蕴藏着在历史上适应自然灾害、与水源保持最平衡关系的“基因”。

  由此,科研团队创建了天然林景观恢复与空间经营规划技术,提出了水源涵养林体系构建方案,实现了退化天然林恢复速度和质量的协同提升,被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收录为全球森林景观恢复的范例。该成果为制定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国家生态修复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修复自然

  就是尝试去模拟和促进

  从海南岛到大兴安岭,各地森林类型各异,由不同树种组成。特定森林的组成是长期进化的结果,它们相互制约、相互依赖,具有完整稳定性。理解森林的自然演替对于确定合理的森林组成结构和类型至关重要。

  南方森林是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的主体。然而,由于长期片面追求木材生产,森林里出现了大面积低质低效的人工林和退化的天然次生林。如果把林下的枯落物和灌草清除之后,林地就会出现“远看绿油油,近看水土流”的情况,导致森林原有的生态功能大打折扣。

  此外,对森林的经营利用不能简单模仿农业系统,不能走传统农业农耕作业方式。以桉树为例,南方地区大量种植桉树虽可获得木材,但需施肥和打农药。过量农药、化肥一旦进入河流和地下水,就会污染水环境,甚至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因此,我们在利用森林时必须认知其结构、功能演变,尊重自然承载力。

  从长远的角度看,推动我国生态建设,需要思考未来的森林该如何营造?这就要求在培育森林的过程中,首先要把森林视为一个生态系统,探索它由哪些物种组成、以什么样的结构组建,研究清楚并衔接好物种之间的功能关系,以形成生态的互补性和多功能性。

  由此可见,修复自然,首先要了解自然、顺应自然,再去尝试着模拟自然、促进自然。一定是“促进”,永远不能是过度的人为“控制”与“改变”。

  (摘编自《科普时报》,作者系森林生态学领域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沪郊
   第03版:综合
   第04版:公告
   第05版:阡陌
   第06版:绿野
   第07版:科普
   第08版:生活
红千层:开花就像“瓶刷子”
森林生态修复推崇顺应自然
东方城乡报科普07森林生态修复推崇顺应自然 2024-07-05 2 2024年07月05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