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娓娜
“365天不停歇”,何娓娜已习惯了全年不间断的忙碌生活,这个年轻的城里姑娘要将蔬菜产业做大做强的决心,为合作社的发展注入了最强的动力。
□记者 贺梦娇
“蔬菜生产是个365天不能停的活。”上海丰伟果蔬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何娓娜感慨道。今年春节期间,丰伟合作社依旧维持着正常的工作,员工们的默默守护,为万家灯火里热闹的餐桌源源不断供应着蔬菜。而3月起,何娓娜在云南的蔬菜合作社也迎来了第一批员工,沪滇协作模式背后,是这个城里姑娘要将蔬菜产业做大做强的决心。
城里姑娘
为合作社带来的转变
“80后”的年轻人是如何精通蔬菜种植的呢?面对记者的提问,何娓娜摆摆手说道:“才不是呢?我是从小在城里长大的,其实一开始也不懂,接手了父辈们的合作社,才硬着头皮做了起来。”
为了接手合作社,何娓娜辞去了体制内的工作,“日晒雨淋,你看看做农业有哪几个不是像我一样晒得黑黑的。”她调侃着这行的辛劳,还笑称自己刚入行的时候是“门外汉”。但“门外汉”想到了属于自己的经营模式,“合作社原先种植蔬菜品种很多,管理起来较为复杂,我干脆只种4、5种蔬菜,但把单品种产量扩大。”何娓娜的做法,让合作社机械化率大幅提升,也将自家蔬菜推向了市场需求量更大的客户。
“我们在起垄、播种、采收等环节采取机械作业,目前实现65%机械化耕作。”合作社前几年成为上海市蔬菜生产“机器换人”示范基地,何娓娜正探索和优化蔬菜生产机械化全过程,降低劳动力成本,逐步推进都市农业现代化进程。
这或许就是年轻经营者带给合作社的改变。原先合作社的蔬菜销往批发市场,而现在,经过精细化管理,合作社的蔬菜销往不同商超平台、企业、连锁餐饮集团,部分订单走出了长三角,何娓娜笑称,未来,自家蔬菜销出“国门”也不是没有可能。
同样年轻的,还有丰伟合作社的员工团队,“三个种地的200岁?我们这里不是哦。”何娓娜挑选的田间管理团队基本是80、90后,400余亩土地,一个人要负责7亩的面积。而合作社的管理也有自己标准化的流程,对于年轻人而言,上手并非难事。
记者在丰伟合作社看到,门口的二维码扫一扫便能显示700多个蔬菜大棚的管理信息,溯源蔬菜从种子到成熟的过程。各个大棚的蔬菜处于不同生长阶段,完全按照订单进行农业生产。检测到土壤缺水,员工会启动大棚内的自动喷淋设备;哪个大棚的蔬菜成熟了,负责片区的员工采收后,就驾驶着农用运输车,将蔬菜送入车间进行后续分级、包装、运输等步骤。
当别人都在为“销”而苦恼时,何娓娜却在考虑如何扩大“种”,渐渐,她把眼光伸向了域外。
把云南菜运进上海
云南昭通市是闵行区东西部对口协作的城市,农业,也是沪滇协作里重要的一环。
2022年,丰伟合作社与昭通市永善县签订果蔬产业链项目,这也是东西部协作的项目之一。这一年,何娓娜与技术团队成为当地的常客。通过在永善县伍寨、码口、茂林等多个乡镇进行考察,最终选择开展农产品多元化、差异化种植。
云南的蔬菜种植方式和上海的有啥不同吗?何娓娜表示,气候不同,土壤不同,管理方式也大不相同。永善县当地高寒山区平均海拔近2800米,夏季凉爽、光照充足、昼夜温差较大、生态环境良好,拥有得天独厚的气候环境和地理优势。“那里的土壤是红色的,含水量也很足,不需要怎么灌溉,病虫害也很少。”何娓娜表示,云南早晚较大的温差,也保证了蔬菜的常年稳定供应。
良好的气候环境条件,加上上海规范化的管理技术和服务,可以结出怎样的沪滇协作成果?
去年,何娓娜选定了“云端菜园”作为重点项目,合作社在永善县地势相对较为平坦的伍寨乡设立300亩示范基地,并首批试种毛豆,另外还设有500亩露天菜田,主要用于育苗、品种试种和技术推广。随后,生在高原山区、长在金沙江畔的蔬菜在去年底运抵上海。
绿叶菜是上海市民餐桌上必不可少的农产品,然而本地蔬菜生长易受夏季高温影响,故蔬菜供应多有“夏淡”时节,而“夏淡”期间的绿叶菜保供,是上海农业部门长期关注的重点问题。而云南永善县的反季冷凉蔬菜却能有效互补。今年3月1日,何娓娜从云贵川地区招聘的员工就前往永善县的基地上岗了,6月,“云端菜园”的蔬菜就能大批量进入上海市场,不仅可以有效缓解包括上海等地的夏季蔬菜短缺问题,还能帮助云南当地种植户增收致富。
此外,在永善当地的基地,农机、检测室、办公房、冷藏库,农业配套用房也在逐步建设,团队也正进行有机蔬菜品种试种,争取认证品牌和有机认证,增加产品附加值。
作为“云端菜园”项目的重要环节之一,运输体系不可忽视。丰伟在茂林建造一处果蔬仓储、深加工集散基地,在乡镇之间做好衔接,这里将集粗加工配送和深加工产业延伸于一体,形成相关农业产业链,不仅是蔬菜,苹果、橙子……更多当地的农产品可以通过这套运输体系到达上海进行分销。
随着生产、运输、市场等多个环节被打通和串联,永善的高山冷凉蔬菜产业正在串点成线,连同特色水果、花卉等特色农业产业逐渐融合。“我们强化上海市场消费网络与永善生产供应网络的适配与对接,引导当地经营主体主动调整产业结构,有序布局、稳步发展高山冷凉蔬菜产业。”习惯了种植少量品种的何娓娜,如今正尝试丰富冷凉蔬菜种植品种,并进一步提升蔬菜种植品质,增加娃娃菜、西蓝花等种类,今后上海市民有望品尝到更多来自金沙江畔的高山冷凉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