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言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4年04月11日 星期四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向“千万工程”经验学什么?

  【核心提示】 习近平总书记“四个放在”的殷殷嘱托,为上海农业农村发展提供了坐标与方位;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的经验,为上海走一条都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和更深层次城乡融合发展的新路,提供了从认识论到方法论上的支持。上海在此指引下,一定能绘就超大城市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加美丽的新画卷。

  □本报评论员

  前不久,上海发布《中共上海市委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掀起热议,引发思考。

  学习“千万工程”经验,要把握其精神实质,领悟其经验内涵,关键在运用。对上海来说,这样的“学习运用”,是要将上海农业农村发展,与超大城市的战略需求相结合,在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总体目标面前,进一步明确上海乡村的功能与定位;与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方向相结合,在“大城小农”的特有特征和格局下,进一步凸显上海“三农”的使命与责任;与上海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排头兵”和“先行者”优势地位相结合,进一步探索上海农业农村与其他地区高效联动、发展赋能的龙头带动作用。

  上海要把乡村振兴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大格局中谋划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四个放在”的殷殷嘱托,为上海农业农村发展提供了坐标与方位;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的经验,为上海走一条都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和更深层次城乡融合发展的新路,提供了从认识论到方法论上的支持。因此,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就要充分结合上海农业农村发展当前实际,进一步认清新阶段的新情况,深层次理解新时期的新任务。

  一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重在坚持一张蓝图,用心用情推进乡村振兴。

  在世界观察中国的“窗口”前,上海乡村的迭代与变迁,是国际化城市能级持续跃升的缩影。认清问题,把准方向,上海的这张蓝图,一定是要主动对标“国际最高,国内最好”;但只是向前看,还不够。在上海的城与乡之间,仍存在短板和弱项。绘就蓝图,正是要通过顶层设计,在充满张力的城乡差异中寻求融合之道,在挑战中寻求机遇。

  《实施意见》发布,一张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施工图”铺陈开来。这张“施工图”,是对过去五年建设美丽家园、绿色田园和幸福乐园的“三园工程”的进一步深化,更是要在原有基础上,实现产业发展水平的新突破、乡村建设水平的新提高、乡村治理水平的新升级。

  这张“施工图”,把“米袋子”和“菜篮子”放在首位。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一个超大城市的包容、安全和韧性,成为其可持续性的关键测量维度。特殊时期的经历让老百姓更加切身感受到,稳产保供对于这座城市的重要性,农业之于这座城市的紧密性。

  近些年,上海水稻单位面积产量持续位居全国前列,地产农产品绿色食品认证率也领跑全国。但不止于此。做足“鲜”的优势,“精”的文章,以高端农业、精品农业和品牌农业为代表的农业产业,显现出“大城小农”在市场竞争中突围的路径;激发农业产业发展的资源与创新活力,这是韧性城市建设所需要思考和推进的课题。

  这张“施工图”,强调了科技与改革的双轮驱动。以数字化和大数据思维看上海农业,抢占“科技新赛道”,打造“核爆点”,力图推动农业产业实现“从0到1”的原始创新和“从10到100”产业提升的弯道超车;把握超大城市在科技与人才资源的集聚优势,打通创新链与产业链之间的断层,是要让科研人才和创新团队主动站到农业实践的前沿,将企业需求转化为科技创新方向。

  农业领域的策源能力将进一步影响未来。高端生物育种、高水平现代设施农业、智能温室、植物工厂、无人农场等,一系列立足上海优势,且领跑细分领域的科技创新,展现了跳出上海看上海,在服务全国中发展上海,持续开展国际前沿合作的新姿态,也将以实际行动阐释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贡献“上海智慧”。

  这张“施工图”,感知着作为集体的村民的需要。将通过一系列乡村振兴体制机制改革,实现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和农民增收创收渠道拓宽,进一步缩小城乡收入比,在推动超大城市城乡共同富裕道路上前行。每向前迈进一步,都有它的难度。

  上海较早地在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中形成示范引领。上海要做先锋者,破难题。以深化农村综合帮扶,完善“造血”机制,来拉高“底线”;以加强区级农村集体经济统筹平台建设,联动国企与镇村发展,加快产权流转市场运营等举措,来突破“上线”,这些探索也是上海使命之所在。

  二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重在因地制宜,推动乡村更高质量,更可持续发展。

  上海乡村有了音乐会、演唱会,赏花、露营、看村晚,新的生活方式打开了都市人新的生活空间,越来越多和美乡村成为“绿肺”,寄托乡愁。

  但要乡村真正成为这座城市的美丽底色,还需进一步培根铸魂。

  要看到,从超大城市的城镇化进程中一路走来的镇与村,不同程度地带有乡土基因,也不同程度地烙着城市印迹。它们形态各异,区域差异明显。有的近郊村,享受着城市化“溢出”效应带来的发展红利;有的远郊村,仍在纯农“红线”的局限中求突破。

  但它们又都面对着同样重要的课题,那就是,如何在自身“底线”与“上线”之间,打开乡村高质量发展的空间,让更多乡村价值为市民与村民所共享。

  这就要因地制宜去衡量,如何分类施策,有步骤、有节奏地差异化推进;更需要因地制宜去思考,如何在和美乡村建设与特色产业“造血”过程中,向科技与金融要空间,向品质与特色要效益,向创意与服务要市场。

  要因地制宜,促进乡村产业在新功能、新业态的内生式发展。2023年,本市农业农村完成投资首次突破200亿元,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社会资本投入首次超过财政资金投入。这是一个好的开端,令人欣喜。注重政府主导,引入市场机制,破解乡村发展瓶颈,仍然需要多元化投入的推动,像国集联动、整村运营、总部经济等,在区、镇、村等不同层面探索,正积累起越来越多经验与做法。

  要因地制宜,推动和美乡村建设由“外在美”向“内在美”的升级。“和”是“美”的内在根本,“美”是“和”的外在显现。在人居环境优化提升的基础上,抓好民生建设,挖掘文化价值,淬炼精神风貌,实现有机更新,这个过程也皆因村庄类型、人文特色的不同而有所区别。遵循村庄的自然生态资源,尊重和保护当地历史文化,才能打造具有城乡融合特色的记忆符号,去实现从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的进一步挖潜。

  要因地制宜,探索乡村治理体系从单一性到多元化的完善。当上海乡村以更开放的姿态迎接多元主体加入,乡村治理结构也由此产生了新的改变。新老村民、农业经营主体、外来人才、各类专家、创业者、社会资本方以及越来越多的市民游客等,在更新了的生活空间中产生了新的碰撞与融合,也在乡村群体结构重塑中为乡村治理留下新的命题。因地制宜,是要在以人为本的治理机制探索中,推动乡风文明建设向高质量发展。

  三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重在久久为功,做深做透乡村振兴大文章。

  美丽乡村的迭代升级,是美丽中国建设的迭代升级。都市里的和美乡村,才是超大城市发展的战略承载地。从人居环境整治到农村风貌提升,从重硬件、轻软件,到内外兼修、形魂并重,这样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循序渐进、久久为功,既要避免“一刀切”,更要避免“一阵风”。

  自上海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随着市级美丽乡村、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以及农民相对集中居住等一系列重要举措的落实落地,上海的村庄正以点带片,由表及里地发生转变,一批特色乡村、花园乡村、品牌乡村脱颖而出,产生了带动片区化发展的示范效应。

  而“五好两宜”和美乡村试点的展开,将让更多乡村从“规划好、建设好和环境好”向“经营好、乡风好”升级,在集群成片、以片带面的过程中,为新城战略、生态之城的建设作出贡献,以新的生态价值,重塑城乡之间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何以久久为功,将“施工图”变为“接力棒”的关键在人。城与乡的深度融合是终极形态,也是实施路径,而关键在于人才的流通与融合。

  如今,上海正形成社会全面参与上海乡村振兴的趋势。《上海市乡村振兴责任制实施细则》的制定,“挂图作战”的方式,其核心都在“责任”二字。从领导责任、部门责任、属地责任到考核监督,社会全面联动与统筹,才可以凝聚推动乡村振兴的力量。

  可以看到,越来越多高层次人才成为支撑上海农业科技创新的顶尖力量,越来越多的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正在成长,逐步形成“雁阵效应”;越来越多的优秀年轻干部被选派到镇村挂职,越来越多的驻村指导员担任村第一书记,越来越多的高校师生投身乡村振兴调研实践,一批批医生、教师正接力奉献乡村。

  久久为功,对于超大城市城乡深度融合,有时代的期许,也要有历史的耐心。当这里的乡村,正由内而外地被更多人解读,正成为创新创业的热土,正迎接脚踩大地、仰望星空的征途;上海,一定能绘就超大城市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加美丽的新画卷。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言论
   第04版:倾诉
   第05版:三农实用周刊
   第06版:新主体
   第07版:农技
   第08版:禁毒
向“千万工程”经验学什么?
东方城乡报言论03向“千万工程”经验学什么? 2024-04-11 2 2024年04月11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