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祈
记者 夏常青 摄
清明时节,青团是怎么也绕不过的美味。江南地区,青团的颜色通常是将艾草汁拌进面团里而成的,而在奉贤区庄行镇,青团的绿色,则是来自一种叫“麻花郎”的野生植物。
麻花郎学名“泥胡菜”,是庄行地区的特色野菜,生长在河浜边、田埂旁、梨园里,颜色灰绿,形似菠菜,全身毛茸茸,还有清香的味道。
在庄行镇东风村的胖阿姨农家菜,店里制作的麻花郎青团凭借其精美的外观、独特的用料、香甜软糯的口感,深受顾客欢迎,成为其拳头产品。“胖阿姨”冯文花制作青团多年,在邻里乡亲中非常出名,因而被亲切地称为“胖阿姨”。如今,冯文花还有另一个身份,那就是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奉贤庄行青团制作技艺的传承人。
要制作麻花郎青团,需要先将采摘的麻花郎冲洗后焯水,然后用清水浸泡清洗,“这一步一定要反复清洗好几遍,保证去除麻花郎的苦涩味道,否则就吃起来就是苦的。”胖阿姨表示。
接下来是揉面,清洗过后的麻花郎挤干水分,将其与面粉、糯米粉按比例揉在一起,直至成为有弹性、韧性的绿色面团,“我们不把麻花郎榨汁,而是直接揉进面团,这样不仅颜色自然好看,还能最大程度保留其独特的风味和营养成分,吃的时候偶尔还能吃到纤维。”
之后,从面团上取下一个个剂子,包入馅料。馅料也有讲究,胖阿姨介绍,麻花郎青团经典的就是红豆沙馅,而店里用的红豆沙都是自家炒制的,保证其香而不黏,甜而不腻。
最后就是上锅蒸熟,不同于普通青团光滑的表面,胖阿姨的麻花郎青团下锅前还需要再用特制钳子钳成花边状,所以自带“花裙边”。水开后蒸8到10分钟,一个个色如碧玉的麻花郎青团就能出锅了,带着清香的田野芬芳,一口下去,甘甜细腻,糯韧绵软。
庄行人的青团制作手艺世代相传,冯文花也是如此,“我是60后,从小就爱吃青团,又跟着我妈妈开始学做青团,至今已有几十年。”胖阿姨说,过去青团是清明时节家庭制作品尝的小点心,选材用料和制作上都比较随意,“以前做得就很简单,每个青团形状、大小都不太一样,馅料有时放有时不放,但每次一吃到就很开心。”。
如今,这一美食成为庄行镇最具代表性的农家点心,而胖阿姨也成了庄行旅游的一块响亮的活“招牌”,“作为传承人,我深感责任重大,所以一定要做好它,既要好看好吃,又要自然健康。”刚出笼时的青团颜色翠绿,时间一长,会变成更深的墨绿色,这正是其取材自然的一种体现。有客人说青团卖相不好,胖阿姨还要时常向他们解释,“正宗的麻花郎青团都是纯手工制作,不含添加剂,确保其自然质朴的风味,所以放凉之后才会颜色变深。”
年岁渐长,胖阿姨将这一非遗技艺传承给了儿子儿媳,甚至孙子也早已学会,“这门手艺能传承下去,让我感到自豪又欣慰。”不只坚守传统,胖阿姨和儿子儿媳还在研究将青团改良创新,做出更多花样,“比如我们还会用新鲜春笋和鲜肉制成的馅料,让青团的口味选择更多样,吸引更多年轻人来品尝。”
正值庄行旅游旺季来临,胖阿姨店里也到了最忙的时候,每天光是青团就要卖出上千只,“来我这里吃的顾客,都对青团赞不绝口,毕竟别的地方买不到,只有我胖阿姨这里有。”不仅是青团,店里的手工大肉粽、菜卤蛋、米糕、八宝饭等美食,同样由胖阿姨的家人秉承健康美味的理念手工制作,深受顾客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