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倾诉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4年01月11日 星期四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的电大求学路

  回忆起往昔读电大的日子,一幕幕画面历历在目,感到很亲切。那些年不同寻常的学习日子,是我一生美丽的片段,让我获益良多。

  情事

  倾诉与聆听,都市与乡村的情感故事。请勿对号入座。(图文无关)

  口述:晨笃 文字:石路

  ◆跨入2024年,我已是快六十的人了。在我们这辈人求学经历里,很多喜爱读书者因各种缘由没能如愿迈入心中的“象牙塔”——高等学府,从而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与几乎不设门槛的“电大”结下了不解之缘。

  1999年,我从崇明一家任职的农场广播站通过竞聘上岗来到某社区,担任居委会主任兼居民区党支部书记,时年34岁。之前,我在农场机关、服务单位和企业都工作过,但对于“社区”这个概念,并不很熟识。当时,郊县要么是乡镇(国营农场)、要么是各类企业的工作岗位较多,“社区”还是个新鲜事物。

  那时,随着市场经济逐渐深入,不少郊县、农场企业或因产品老化、或因创新不足等原因,一下子有诸多厂子进入“关停并转”行列。如此下来,较多原先“单位人”因下岗一下子变成了“社会人”。郊区一些新建立的社区组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我所在的农场,一下子就组建了4个居委会。

  由于对社区较陌生,工作切入点一下子不知从何处下手,好在我上岗不久,县上就来了培训通知。通知上说,市、各区县顺应需要,举办“社区管理干部资格证书”培训班,一共有《社区工作实务(上下册)》《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基础》等6门课,时间半年多。通知下来后,农场社区管理中心就派我和一位科室女同志前去培训。我们按课程表,边工作、边学习,两者兼顾。培训地点,就是县电大。前往培训时,我俩都是坐公交去县城,单程也要40来分钟,还要掐着乘客表的时间进站上车,否则落下一班车,起码得等上半个多小时。

  这时传来一个好消息,县电大将在年底首次开设“社区管理”大专班。我们现在培训所学的科目将纳入大专学分。我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其实,在这之前,我先后在八十年代初和末期,分别上过安徽大学中文系和北京师范大学文秘专业函授大专班,也通过考核取得相应证书。可在与农场组织人事部门沟通时,他们说,这种证书只能在单位里被认可,在社会上并不能认定。上电大,那里的学历倒是被广泛认可的。

  半年多的培训学习,我一课不落,学习也挺好,6门课均一次通过。学习结束后,我找到电大有关老师询问报大专班的事。那位老师不无遗憾地告诉我,大专班报名人数太少,只有几人,看来班是开不成了。我说,那怎么办?他说,要么你到别的区县电大看看,或者我帮你问问。后来,这位热心的老师告诉我,宝山电大开设了这个大专班。他已帮我报了名。

  就这样,我开始踏上了去宝山电大的求学历程。这时,我已在社区工作了近一年时间,也拿到了上海市首批“社区管理干部上岗资格证书”。

  ◆崇明与宝山,隔江相望,若不是船渡,开车的话也很快。那时,长江遂桥没有开通,进出崇明岛主要交通工具就是轮渡。拿到宝山电大资料,我看了一下课程,大概有18门课,每周有2天集中面授课,其余时间就是个人看书自习。完成全部课程需要3年。单位里知道我在上电大,非常支持,说待毕业后可报销70%的学费。其他上电大的同事也按此待遇享受。

  第一学期共开设了4门课,我记得有《中国社会发展史》《社区工作方法》等。这些课程除了在理论上要求掌握外,大多知识需要背诵。好在我当时年纪还不大,但在班上也算“大哥哥”了。不少学员三十都不到。我在工作之余,时间基本上都用到学习上了,看书、查资料、做作业,有时老师还要求我们写些小调查之类的报告等。特别是到了每个学期期末考试阶段,我就更加刻苦了。早晨一般四五点就起来了,一个人拿着书和复习资料到厨房去背。背累了,就抽支烟,解解乏。由于起得早,冬天时,外面乌漆墨黑,大地静悄悄的。我看会儿书,然后在心里默默地背,一遍、二遍,直至记牢为止。“晨读+平时”效果还不错,第一学期课程我全部通过,分数都在70分以上,有两门课还达到了90多分。这一下子陡增了我学习的信心和动力。

  在居委会工作期间,居民间的杂事琐事不断,各种上面派发下来的活也是接踵而至。好在,我读书期间学到了许多社区工作方法。我把它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如加强居民自治管理、组建“块、组、楼”三级骨干队伍、搭建群众想参与、能参与的活动平台等,使我所在的老小区焕发出新生机。没多久,因考核出色,我也被上面调到社区管委会机关任职。

  读书是累的,但累并快乐着。闲时,我也常常用一些名人读书格言来激励自己。“读书足以怡情,足以长才。”“书是灯,读书照亮了前面的路;书是桥,读书接通了彼此的岸;书是帆,读书推动了人生的船。”“我认为人生最完美的主旨和人类生活最幸福的结果,无过于学习了。”培根、普希金、巴尔扎克等人的话语时常在我耳际响起。

  每周,我要两次坐早班车、乘早班船赶到宝山电大去读书。遇到秋冬季迷雾多发时,我只能仰天长叹。记得有一次,也是冬天。早晨起来见有点雾,但雾不大,我想应该会开船。可谁曾想,到了新河码头,被告知船班因雾暂停,何时开船等通知。那怎么办?想想,若中午能开船,我下午课还来得及。于是,我就在码头候船室里静坐看书,看会儿累了,就到外面溜达会,顺便抽支烟。好不容易熬到中午时分,广播里通知,下午的船班也取消,这时我急了。我连忙打电话跟学校请假,并告知同桌我下次来抄笔记。几年里,像这样因雾而不能前去上课的次数不知有多少回了。每每,我就通过抄同学笔记的方法,来消化未曾上课的内容。遇到考试时,我就提前一天出去,这样就能确保顺利考试。

  即便“天不弄人”,我早晨出岛,晚上归来亦是繁星满天。走出码头,看着江中翻滚的波涛,我心潮起伏。想着,读点书真不易,岁数也不小了,还得这么拼命。坐在回家的公交车上,我有时边想,边不知不觉睡着了。进入梦乡,我仿佛进入心中希冀的殿堂。梦里,读书,给我捎来了春天的气息、芬芳的鲜花,让我整个人一下子精神许多,也充满自信。车到终点站了,驾驶员摇醒我。我心里猛然叩问,这是在哪?噢,刚才在做梦,现在已到家了。

  ◆孤悬一隅的岛啊,你何时才能“天堑变通途。”我心里时常发出这样的感叹。它也是岛上人的共同心声。当然,后来随着壮观的上海长江隧桥似彩虹般一架两端,崇明的交通状况已然是得到极大改善。当地人再也不必为出行而担忧。

  一个学期、二个学期过去了,我也慢慢适应着走读的电大生活。在这个拥有文凭分外吃香的年代,有多少像我这样时年无缘进入高等学府的人,在艰难地跋涉、充电着,以求有一个好前程。我身边读电大的人也慢慢多了起来,他们大多已婚,有子女、有家庭、有工作,然而,读书依然是他们心中美好的追求。

  在上社区管理专业课时,老师讲的很多内容与我实际工作碰到的问题极为相似。比如说,“社区”是由一定区域内人们组成各种社会群体和组织进行社会生活的有机体。可纵然如此,一些群体或单位,它并不把社区放在眼里;个别人甚至认为,社区有啥用,毫无归属感。所以,在很多情况下,“社区发动”是由政府通过行政推动的方式来发挥作用的,而未从根本上由自治、共治等方式显示其特有的功能。老师说,随着社区作用的逐渐放大,许多人会认识到它客观存在的价值以及“社区邻里运动”等开展的效能。现在回过头来看,社区早已成为人们共识。“社区是我家,创建靠大家”之类的观念也深入人心。社区居委会书记、主任亦被称之为“小巷总理”。社区工作者,也是现代社会一份体面而崇高的职业。

  时间一晃,已过去快3年了,在电大学习最后一个学期,许是自己觉得较顺利,一个疏忽大意,竟然出现了一门“挂科”,考试没通过。而这门课,恰是我认为最容易也最能够出成绩的《现代物业管理》。没办法,只能听候补考。好在我平时基础不错,补考高分通过。毕业写论文。老师说,这次学校讲了,要按一定比例进行论文答辩,有关部门的专业人士也参加,希望抽到的同学要做好充分准备。我心想,最好别抽到我,省得到时紧张出丑。许多同学也和我一样,都不希望“中奖”。命运有时就会无情地捉弄人。我被抽到了。这时,已经没有退路了。我把提交的论文进行反复论证、推敲,同时也在心里告诫自己:你可以的。后来答辩时,虽然一排考官正襟危坐,我不慌不忙,有条有理地述说,获得了一致通过。我还清晰地记得,当时写的论文是关于社区开展诚信教育的思考。

  再过了一段时间,班主任通知大家回校拿毕业证书和拍集体毕业照。那天,我穿得比平时讲究些,上身一件黑色夹克,下身一条蓝色西裤,脚上一双咖啡色牛皮鞋,头发也稍加整理。去了学校,班主任老师见我就说起了论文答辩时的情景。他说,你讲得不错,一些老师背地里还夸你呢。

  终于拿到梦寐以求的大专文凭,时年我已39岁。后来,社区属地建镇,我通过转任公务员考试,成为镇机关一员。再后来,我继续专升本,又拿到了“行政管理”本科毕业证书。我也先后担任了镇党政办公室主任、镇党委委员、副镇长和镇党委副书记等职。读书,促进了我工作,更让我尝到了人生的甜头。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治理
   第04版:倾诉
   第05版:三农实用周刊
   第06版:新主体
   第07版:农技
   第08版:禁毒
我的电大求学路
东方城乡报倾诉04我的电大求学路 2024-01-11 2 2024年01月11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