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贺梦娇
8月,闵行的稻田里响起了收割机轰鸣的声音,引进于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罗利军专家团队的节水抗旱稻品种“沪旱16”(又称“八月粳”)在闵行首次试种,迎来丰收;9月上旬,闵行各基地的国庆稻陆续收割,稻田里一派丰收的景象,“抢手”的闵行新米在中秋、国庆节前就基本销售殆尽;而等到金色的秋季,“闵粳366”“南粳46”等闵行主栽稻米品种,将吹响丰收的号角……
不知不觉,曾多次在稻米品鉴活动中获得金奖的闵行大米,凭借口碑和品质,已经在上海大米界占据了一席之地。水稻、大米,已然是闵行“三农”的金字招牌。
转型,从“卖稻谷”走向“卖大米”
从20世纪末以来,随着闵行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业产业渐渐退出了该区不少街镇。“闵行还有农业吗?”时至今日,不少闵行区的居民被问及,第一句话仍是这样的疑问。
如何在大上海走出闵行特色的产业之路?闵行区农业农村委多年前就做出了发展小而精农业产业的定位,首先选定的目标,就是把闵行大米产业做精做强。
转机出现在2018年,那一年,闵行区在稳产保供的基础上,开始积极探索从“卖稻谷”向“卖大米”到“卖品牌”的稻米品牌化之路,通过“政府搭台、协会服务、政策引导、技术指导、企业运行”的方式,创建优质稻米产业联盟。通过良种良法、绿色种植、标准化生产、品牌打造、质量提升,聚力“闵田悦禾”区域公共品牌建设,着力推进绿色稻米全产业链发展,带动闵行粮食生产从“种得好”走向“卖得好”,“卖得好”倒逼“种得更好”,实现稻米产业的良性发展。
打造闵行大米品牌“种子芯片”
而在稻米产业联盟成立之初,闵行就明确了以种子为核心,培育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质稻米品种,打造闵行大米品牌“种子芯片”。
闵行从优质品种引进和新品种培育两方面入手。
一方面,闵行根据生产条件和种植习惯,不断引进品质优、产量高的水稻新品种,合理安排早、中、晚水稻品种搭配,选用生长期短的国庆稻“松早香1号”、适口性好的中晚熟品种“南粳46”“闵粳366”“松香粳1018”等,确保满足不同时期市场对优质稻米的需求;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区农技中心在水稻品种研发上的特色优势,激发区种子生产企业育种能力,共同研发适合闵行的优良品种。2022年,优质杂交稻品种“闵优127”通过上海市品种审定,再次丰富了闵行大米的品种库。
截至2023年9月,闵行产业联盟成员单位发展至17家,核心生产基地扩大至约1.17万亩,占全区总生产面积的71.7%。联盟示范带动全区水稻种植结构得以优化,形成了适合闵行的早中晚优质品种茬口搭配模式,优质常规稻种植面积不断增加,由7%逐步提高至80%,主导品种覆盖率达99%以上,其中重点推广的自主选育优质稻新品种“闵粳366”获得联盟成员的一致好评,并多次在全市稻米评比品鉴中获得殊荣。
现代管理手段加持 助力产业发展
为进一步加快稻米产业由增产向提质转变,结合粮食高质高效创建工作,稻米联盟遴选基础设施齐全、生产技术强、产业化程度高的粮食生产主体,从品种选择、种植管理、保鲜加工、产品销售以及质量追溯入手,建设绿色、生态、优质、安全的优质稻米示范基地。
同时,闵行大力推广稻绿轮作、侧深施肥、统防统治、精准施药、减量替代等绿色生产技术,并在全区15家粮食生产基地试点建设物联网,利用物联网技术开展实时监测,通过神农口袋大数据平台指导农事生产,实现播种、农药肥料、收获、销售生产的全过程监管,倒逼生产者规范生产,树立质量硬、靠得住的品牌形象。
随着品牌知名度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市民慕名而来,促进了闵行稻米的销售,稻米产业化率由原来的25%提高到70%,较常规卖稻谷收益亩均增收约600元,稻米产业的生产水平与市场效益都得到了明显提升。
未来,闵行将继续致力于稻米全产业链的优化,推进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推广,探索实施优质稻品种更新换代计划,深度挖掘闵行大米的文化底蕴和农耕文化历史,以优质经营主体带动中小种植主体,加快与农超对接、线上销售,鼓励尝试直播带货等新方式,实现组团销售,抱团发展,稻米全产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