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荣
不知不觉,从事上海郊区的报道,已经超过了三十年。不久前参加“农口”的一个座谈会,主持人称我为“农口”的老朋友,我想这应该可以“不用客气”地接受。会场里看一看,有的可以说上一二十年的老话,有的更是能够说一说三十多年的旧事。
说来也怪,话三十多年的老话,脑子里跳出来的却都是一些小事情、小细节。三十多年写了那么多有关郊区的报道文章,如今如果再拿出来回看一下,估计也就专挑一些小文章看看,所谓“大文章”里,也是一些别人没有看到想到的小地方,可能还稍微有点意思。
记得有一次,与“农口”专家聊起一个“大题目”:如何发展品牌农业,我却开玩笑式地玩了一下“拆词法”:把品牌拆成“品”与“牌”。在我想来,一般都是由品到牌,如今进入网络信息时代,平台经济发展,出现了另一个路径,便是由牌到品,平台和渠道很发达,产品借着它们来销售和流通。这个小小“玩笑”,引来一点小热闹,大家想想,其实非但农业如此,各行各业都有点这个味道:到底是由品到牌,还是由牌到品;到底是内容为王,还是渠道为王。这个问题,甚至可说是现代社会的一个小小特征和影子了。那一次的拆词的小玩笑,是否做成了小文章,我已经记不得了。但这一件小事情,却至今没有忘记。
还想到一个小玩笑。有一次,与农业人士聊起定价问题,这也是一个“大题目”。以前,我们总觉得一件东西花的功夫大,用料好,用料足,定的价格就应该高。但如今好像并不如此简单。我突然想起自己的老岳父,指着自己女儿的时髦凉鞋说,这鞋,只有这么一点点皮,为什么要卖这么贵?他的疑惑,引得我们哈哈大笑。他想不通,他的大皮鞋,满口满帮,用了这么多皮,价格却还及不上几乎只有几根皮带子的女凉鞋。这虽是一个生活里的笑话,但在“大题目”的讨论中,也带来了一点“小热闹”。大家各抒己见:有的说如今创意价高;有的说设计高于用料;有的说消费喜好为商品“埋单”。更有人说,对凉鞋来说,没皮的地方比有皮的地方更值钱。大家说得“不亦乐乎”,一个大题目在笑声里成了一个“活题目”,一时也谈不上有了什么肯定的结论。
一时代,有一时代的主题主干;一行业、一领域,也有各自的主心骨。不过,再大的题目,还是应该“抓大不放小”,在小事情、小细节上,活态激化,与最最鲜活的“动感地带”接通接活,才能小中见大,大中“落小”,不“死在题下”。上海有一个“音乐街区”,在那里,我想到三句话:音乐不靠音量传播;音乐不会自称是音乐;音乐的乐与快乐的乐都是这个“乐”字。就像盐在水中,我们不会拿着盐粒老说“盐盐盐”,但味在其中。音乐街区,也只有“乐”在其中了,那便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