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羊肉,很多宝山市民都会想到大场镇。《大场镇志》有记载:“小暑交大暑,热得无钻处,吃了热羊肉,健骨又强身。”
从养生角度来看,伏天气温高,易出汗,消耗比其他季节大,羊肉能及时有效地补充体内消耗的能量。伴以烧酒,食后出一身汗,刚好可以驱散积热。
大场羊肉历史悠久,据考约有百年。早在宋代,大场设盐场集聚民众,有不少盐民将士来自北方,食羊之风因此而来。明清时期,大场地段商贾繁盛,羊肉生意兴隆,大场白切羊肉制作工艺也于此时形成,堪称地方一绝,技艺在传承交替中保留至今。
“大场虽小三里长,镇上九桥十八弄。”20世纪初,大场老街尚有几家羊肉馆。此后,随着城市发展,老街上的羊肉馆在岁月变迁中已难觅踪影,只剩“尧尧羊肉馆”一家老店坚守至今。这么多年过去了,很多老客也已搬迁至外区生活,但仍有部分执着于老店老味道的熟客会循着足迹追随而至,因为大场白切羊肉的味道,是他们心中的“独一无二”,是吃羊肉,更是品味岁月积淀。
大场白切羊肉用料讲究,需选用1—3年龄的绵羊作为原料。入锅的方式也十分考究,须将整羊分割成四片,按羊龄老幼由下自上层层摆放铺平在蒸煮羊肉的专用大锅中,确保每一片羊肉酥软度相近。随后,上罩竹蓖,再压石板,加水过顶数寸,保证每一片羊肉都浸润在汤汁里,再加入姜、酒、盐少量调味。一锅羊肉需要大火烧开后一遍又一遍地撇去浮沫、羊油,之后转中火慢炖,烧足2-3小时后关火,再焖3小时左右。经过近7个小时的精心烹饪,大场羊肉可以做到肥而不腻,酥而不碎,肥瘦相间。传承美味的秘诀在肉更在汤,这里用到的汤必须是煮上一锅羊肉留下的“老汤”。这锅熬煮过大量羊肉和羊内脏的“老汤”是羊肉馆的招牌,也是老店的灵魂所在。为了让汤底保持新鲜,这锅汤要小心保存,每天烧开。就这样,日复一日,大场羊肉的独特风味得以代代相传。
2017年,大场白切羊肉制作工艺入选宝山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独特的烹饪手艺也从奶奶邱金凤、父亲陈尧手中,传到了第三代陈蓓手中。如今,在大场镇,这家经由三代传承的羊肉馆远近闻名,不少市民跨越大半个上海慕名而来。羊肉馆每天凌晨5点开门营业,通常到下午两点就已经售罄,平均每天可卖出500斤羊肉,食客络绎不绝。走进店里,时常可见上了年纪的叔叔辈,吃着羊肉喝着早酒,享受着悠闲的清晨时光;也有周边园区的白领独自点上一碗汤面,配碟羊肉,开启元气满满的一天。最近正是三伏吃羊肉的传统时节,用餐高峰时,顾客从店内排队到了店外,时常刚过中午就已结束营业。
作为百年羊肉烹饪技艺传承点,尧尧羊肉馆不仅品质有保障,价格也十分实惠。开店20多年来,并未作大幅涨价,羊汤面3元至4元一碗,葱油拌面6元一碗,羊血粉丝汤10元,羊肉、羊肚、羊肝90元/斤……而控制成本的关键就是全家“总动员”。为了能够赶在凌晨五点就给早起的客人端上热汤面,邱奶奶一家每天凌晨2点就开始忙碌,先将煮好的羊肉从锅里捞起,拆骨翻盆,做好各种准备工作,才正式开门营业。“有的客人心急,四点多就来店门口等着了。”邱奶奶说,老客们的热爱让他们全家一刻都不敢松懈,每天都要认认真真做好这锅羊肉,不辜负大家对他们的信赖。
如果你也想品尝这口传承百年的好味道,不如就在这个双休日,约上三五好友,点一碟羊肉、几碗羊汤面,再配上一壶小酒,一同小酌几杯。在这个三伏时节,感受一把大汗淋漓的欢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