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绿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3年06月23日 星期五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粽香艾香香满堂

  □王树才

  田间艾草处处茂盛,水边菖蒲丛丛青绿。若不是身临其境,想要明了这般景色出自哪个时节,只有去百度问个究竟才心里踏实。居住浦东航头10年,旖旎风光尽收眼里。这般景色,正值旺盛的五月——端午时节。

  端午节众人周知,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等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时至今日,端午时节,浦东航头仍有非常多的习俗在当地延续流传。

  记得入住航头的第二个端午时节,新航头人与本地村民攀亲结对,融洽居村情谊。我随12人的团队,头一回去果园村举行攀亲结对仪式。首先是上门结对攀亲,我的亲家大门上悬挂着菖蒲、艾叶,清香扑鼻。打量左邻右舍,一个模子,甚至还有悬挂蒜头的,如一种神秘的符号,耐人寻味。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此乃航头也!

  亲家见我若有所思,便颇有兴趣地打开话闸:吾伲以菖蒲作宝剑,以艾作鞭子,以蒜头作锤子,有了这“三种武器”,可以驱除蛇、虫、病菌,斩除妖魔。亘古至今,已然成俗。

  想当然,进入夏季,万物生长势头强劲,蛇虫、病菌趁势而来,古人就地取材,利用艾叶、菖蒲驱邪祛病,确实是一种进步的学问。

  从艾叶本身而言,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菖蒲的叶片同样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亲家意犹未尽,送我一个香囊,里面就有菖蒲的芳香。

  登门攀亲之后,来到了村委礼堂。椭圆形的会议桌,配有木制沙发和排椅,空间还是那么开阔。桌上,摆放着洗净后的芦苇叶,嫩绿依然;摆放着不锈钢大脸盘,雪白的香糯米聚集在一起;那浑身沾满酱油的五花肉,羞红得有些夸张,在等待客人的青睐;还有一卷又一卷的丝线,看似静待在桌上,其实藏有把香糯米、五花肉、芦苇叶捆为一体的玄机。这就是第二项活动——亲家包粽子。

  包粽子,源于纪念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传说屈原投江后,人们为了不让鱼虾侵害他的身体,就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这就是粽子的前身,后来进步到用苇叶包裹糯米形成三角粽子。所谓“粽子”,谐音“中子”,寓意“祈求高中”,或者“人丁兴旺”,故端午节吃粽子成为了一种民俗。

  原来航头下沙一带,水源充足,芦苇茂盛,芦苇叶唾手可得,包粽子不愁粽箬。12对亲家手里包裹糯米的芦苇叶,就是村里亲家在野外采来的。现场包粽子可谓是一场艺术分享,新航头人与本地的亲家比起来,显然生手生脚。我这个男子汉爱莫能助,借机盘问粽子口味的话题。

  关于粽子的口味,本地亲家如数家珍,“花头”有很多。没有馅,清一色糯米的是白米粽;糯米用碱水泡过一晚,有点微黄的叫碱水粽;糯米与赤豆混作一团的叫赤豆粽;包入了红枣泥的是枣泥粽;包入豆沙馅的叫豆沙粽;还有包入五花肉的大肉粽;若再加咸蛋黄就是蛋黄肉粽。你一言,我一语,津津有味,我竟不由自主地咽下了口水,香甜。

  到了吃午饭时分,早已备好的家常菜,呈现在礼堂,清香可口,饱了所有人的口福。一会儿歇息的工夫,一群挑着花篮的美女鱼贯而入。美女穿着鲜艳的民族服装,扭着轻盈的舞步,时而放下扁担,时而手捧花篮,花香满堂,笑容满面。本地亲家说,她们表演的是《卖盐茶》,2007年列入第一批上海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卖盐茶》,上海地区少见的土特产,记载着原生态的盐文化和海洋文化,见证了浦东的盐场变迁、制盐演变、盐民生活写照等,它对研究浦东发展颇具历史价值……

  端午时节,乐在航头,如痴如醉。“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是端阳”。航头端阳,非遗文化喜洋洋。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沪郊
   第03版:综合
   第04版:区域
   第05版:阡陌
   第06版:绿野
   第07版:科普
   第08版:宠物
你的忙碌,我的幸福
端午
粽香艾香香满堂
朋友,请到我们庄行来
梅雨期
更正
东方城乡报绿野06粽香艾香香满堂 2023-06-23 2 2023年06月23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