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海明
那还得从1986年的冬天说起,我和妻子在一次文学讲座上相识了。那天讲座的主讲人是原上海法制报副总编辑、著名评论家沈栖先生。讲座旁征博引精彩纷呈受益匪浅,也奠定了我今后往杂文方面努力的方向。由于在听课过程中,我们多有共鸣和互动,于是互留了联系方式。结束时我看夜色已深,便提出送送她。她没有答应也没有反对,于是我们由26路电车再换乘57路公交车。她告诉我,她家住在上海县虹桥乡先锋村,那里离市区远却离西郊公园很近。公交车上乘客拥挤得像沙丁鱼罐头,铰链式巨龙汽车铆足了劲发出阵阵嘶吼。虹桥路上坑坑洼洼,极不平整,马路两边伫立着水泥杆,毫无美感可言,却衔接着光明的电线杆。汽车驶过,可以看见马路边零星散落着有些年代的造型各异的别墅。农田里,枝繁叶茂,承载着农民对收获的期盼。到了西郊公园站,她脸上露出了欣喜的神态,她指了指不远处广袤的农田边如星火闪烁的民舍,走不多远就到家了!……
望着她消失在黑夜中,我折返匆匆跳上57路,到市区再转车,到徐家汇,然后再换乘徐闵线末班车到老闵行……那时就想,如果我家在市区,恐怕就不用担心有去无回了吧!
虽然不常见面,但我和她继续保持着书信电话联系,情感的温度也在慢慢升高,直到有一天,她电话里羞涩地告诉我,爸妈想见见你……这种邀约其实就是豁“彩色翎子”,言下之意,“毛脚女婿”可以登堂入室了。那天早晨,我穿西装打领带,两手提着见面礼,乘上徐闵线到莘庄乡,然后再换乘91路到西郊公园下。公交站头,她已经急切地左顾右盼。我推着自行车和她徜徉在两车道的机耕路上,遥望网格状的蔬菜大棚,我情不自禁地说道,你们这里紧挨长宁,毗邻虹桥机场,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以后必有发展的空间……
此话竟然被我言中。1992年根据上海市行政区划调整方案,原闵行区和原上海县合并,成立新的闵行区。新闵行区的诞生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由于先锋村独特的地理优势,这片热土也成了各路英豪角逐的竞技场,一片片农田先后被开发商征用,从白天到夜晚,打桩机声如激昂的交响乐声场宏大气势磅礴,一栋栋楼房在建设者的手下如一枚枚琴键弹奏出生活的旋律,没多久,她居住的两层楼私宅也被征用。那天,住在过渡公房里的她对我说,我们去老宅拍个照吧﹗我理解她的心情。我们就站在老宅的残垣断壁处摁下快门,也留下了那段难以忘却的记忆……也许是地域相邻的缘故,虹桥路上有个龙柏饭店,因此,新成立的街道被冠名龙柏街道,原先先锋村沿用的邵更浪、曹家宅、丁家塘等地名被红松路、青杉路、金汇路等崭新的名字所取代。1995年,按照动迁政策,我们拿到了煤卫齐全的新公房,从此,和菜地打了半辈子交道的农民开启了城市生活的新模式。
当然,龙柏发展的步伐并未停歇——上海在变,闵行区在变,龙柏,这个在先锋村基础上衍生出的新天地也在变。2010年,原龙柏街道被撤销,航华地区归七宝镇,龙柏地区则“完璧归赵”,重新投入以“楼宇经济”著称的虹桥镇,在虹桥镇强劲的经济引擎的助推下,龙柏的发展如虎添翼:高品质的住宅鳞次栉比,商业网点星罗棋布,乐虹坊、阿拉城等综合商业模式不断呈现,人口导入节节攀升,成为天南海北置业的首选,交通出行更为便捷。
如今,原先在西郊公园止步的57路公交车早已延伸到龙柏,地铁十号线通达四方,由虹井路往北,虹桥机场、延安路高架近在咫尺……一个全方位多维度的立体交通网络已在龙柏生成,龙柏也成了宜居品质的代名词。
一位世代在此居住的原住民回眸龙柏“天翻地覆慨而慷”的嬗变,不无感慨地说道,呒没想到,我伲居住的“乡下头”如今变成了“上只角”,真是睏梦头里也要笑出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