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前,汤云海挥别了写字楼,摘下IT男的身份标签,回到家乡金山朱泾,打造属于自己的鲜花农场,过上了日日与鲜花为伴的生活,在他的精心照料下,每片花瓣都在阳光下泛着荧光。
在寸土寸金的上海,汤云海有一座鲜花农场。
八年前,他挥别了写字楼,摘下IT男的身份标签,回到家乡金山朱泾,打造属于自己的鲜花农场,过上了日日与鲜花为伴的生活。多少超负荷运转的都市人想做却不敢做的事,汤云海做到了。
八年后,农场依旧美丽,他的心境却有了很大的变化。在他的日常里,虽然有为了支撑梦想不得不转型的无奈,但他依然热爱生活,热爱这片土地。
人、自然和四季
汤云海给农场取名为野圃。
去野圃,一定要选个有阳光的日子。在他的精心照料下,每片花瓣都在阳光下泛着荧光。当下,虞美人开得正好,白色、橘色、黄色和粉色构成的花海柔和中带着艳丽;洋水仙、德国鸢尾、郁金香在风中摇曳,送来阵阵清香。
来这里的人,目光大多聚焦在盛开的花朵上。但花不是这里唯一的主角,人、自然和四季的关系才是这里的灵魂。
处处细节之中,都能读到汤云海的心思和理念。在他眼里,这不是一座生产型的农场。裸露的田地被地布包裹;脚下的路则用碎石子铺垫;木栅栏、红砖块还有白色的桌布和窗帘,质朴的物件搭配在一起,散发出浓浓的自然生活气息。野圃,正如其名,充满了自然的野趣。
“70后”“IT男”,这些标签不仅没有妨碍汤云海追求美的决心,反而让他在建设农场时更为得心应手。他亲手绘制建设图纸,自己操刀基础设施,精心挑选花卉品种,慢慢打造出一座自然风格的鲜花农场。这个属于他自己的美学空间里,包括了比萨窖、室内教室、野趣草坪、生态池塘、香草植物花园、切花植物园、桦树林等区域。农场里不开放采摘,也没有小朋友们喜欢的小动物,他要打造的是一个专业的交流平台和美学创意空间,主要接待花艺师、摄影师、策划师等专业群体。
对美的执念
最近,汤云海频繁地在农场和市区之间奔波。他告诉记者,野圃正在经历转型,“等于是把自己的宝贝变成商品。”被问到何时开始这样的转变?他爽朗地笑着说:“没钱的时候。”
以虞美人作为市场切入口,摸索一段时间后,汤云海遇到了不少志同道合的花卉发烧友,慢慢找准了自己的定位。市场上空运而来的鲜花,也打开了他的思路。但他也清楚认识到,上海花卉市场留给他的空间并不多,想要分一杯羹并不容易。“所以,要做就要做到极致,要做特别的。”种出世界级品质的花卉,成了他现在的又一目标。
梦想余温犹在,现实的生存压力让他不得不低头,但他依旧保持着对美的执念。为了提升花的品质,他下血本改良土壤,对采摘鲜花的时间也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超过一分一秒,就不能上市销售。送花的路上,他总是裹着厚厚的外套,把车内的温度调到最低,只为减少鲜花在路途中的损耗。
看似无奈的选择,汤云海却也干得有滋有味。他开始在鲜花的采后处理上下功夫,尝试控制鲜花盛开的瞬间,确保在鲜花送到消费者手中后,才开始呈现最佳状态。现在,一朵花什么时候开、能开几天,他一瞥便知。与此同时,野圃也在周末开放参观和鲜花采摘。
“今天不想赚钱了,今天想种地……”偶尔,汤云海也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在沪郊大地上,返乡创业的青年不少,但他是特殊的一个。他不说振兴家乡的豪言壮语,只是埋头在这片土地上打造自己的乌托邦。即便现实浇来冷水,也没有浇灭他对美的热爱、对自然的追求。
汤云海说,农村很好,农业也很好,“是因为农村更好,所以才回来。”现在的他,也非常乐于分享自己的创业经历。前不久,在一场以花为主题的市集上,花丛掩映下,他向园艺爱好者、从业者分享了自己回乡创业的故事。“扎根田间的年轻人们,一定也会经历这样的探索、挣扎和坚持。”他希望,自己在花卉产业上的尝试和探索,能为后来者提供帮助。“希望带动大家了解郊区有更多的发展方式,农村也可以做美学创作和顶尖的园艺培育。”
鱼与熊掌,很难兼得。但他坦然接受,用努力和乐观在梦想和现实之间寻找平衡和突破。
野圃里有一面照片墙,贴满了农场生活的点滴,这些照片均出自汤云海之手。透过照片,可以感受到他在这些片刻里的无限满足和幸福,它们和花一起,支撑着他在这条路上继续前行。
文字:记者 曹佳慧
摄影:记者 杜洋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