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精巧地改造和市场化运作,青浦区朱家角镇张马村农民自建房摇身一变成为青少年农耕研学基地,久居城市的青少年不仅可以在该基地参与丰富的体验项目,更能体会到农耕的艰辛与不易。同时,乡村闲置自建房也增加了村民的收益,让村民们的生活越过越美。“农旅”与“研学”在张马村碰撞出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新火花,走出了一条“旅游+农业+研学”的新路子。
□通讯员 鲁玲丽 记者 许怡彬
操作陈年农具,体验农耕艰辛;捡拾田间稻穗,思一粥一饭来之不易;探寻村史脉络,感叹乡村巨变;走进生态园地,领略大自然魅力;夜晚入住农家,感受乡间淳朴风情……青浦区朱家角镇张马村原本依河而建、粉墙瓦黛的农民自建房,经过精巧地改造和市场化运作,曾经安全隐患多、环境秩序乱等问题得以解决。如今,一栋栋自建房华丽变身,成为青少年农耕研学新天地。“农旅”与“研学”在张马村相遇,碰撞出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新火花,走出了一条“旅游+农业+研学”的新路子。
研学基地,体验“下乡”“拾趣”
金秋时节,稻谷飘香。沈巷小学的一群学生来到张马农耕研学基地,展开了一场期待已久的农事体验之旅。
张马村村史馆静静“述说”着张马村的前世今生。在一幅幅珍贵图片、一件件珍稀老物件、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故事面前,学生们驻足观看、侧耳倾听,还不时提问互动,在参观学习和体验中感叹着乡村的巨变。
在张马农耕馆里,牛盘车、蓑衣斗笠、挑垄担子……一件件早已消失在这个时代的农具带学生们“穿越”回过去的时光。学生们围着这些“老古董”目不转睛,有的三五结伴推石磨,有的用手触摸竹编鱼笼的独特构造,感受旧时渔民们捕鱼的情形,有的对着墙上挂着的蓑衣回忆起课堂上背过的古诗词“孤舟蓑笠翁,独钓寒山雪”。
研学基地的“拾稻穗”活动让学生们有了在田间地头亲近自然的机会。该活动旨在让学生们在金色的田野亲身感受农耕劳动的乐趣,体会劳动的艰辛。学生们一听说要“拾稻穗”,都觉得十分新奇,在研学导师的带领下,纷纷像离了笼的小鸟一般欢笑着奔向田野,两个一伙、三个一群,扒开稻草找稻穗。有人找到一块稻穗多的位置,便大喊:“快来呀,这里有‘宝藏’。”随即,学生们立即围了过去。
富有野趣的绿色生态园也给学生们带来新的收获。在张马生态园里,桃树上黏糊糊的桃胶和荷塘里若隐若现的虎纹蛙又成了学生们的“新宠”,该生态园在自然氧吧的浸润下,让学生们充分感受到天然生态之美。
此外,作为张马村“南绿舟”项目的一部分,研学基地以农业、农村、生态、自然为特点,在传统东方绿舟的学军基础上,还增加了青少年学农、研学等社会实践课程。
乡村产业融合发展让农村自建房“重获新生”
研学基地还为前来研学的学生们提供了温暖舒适的宿舍环境。要吸引人来,更要让人留下。基地由朱家角实业公司牵头,经过修缮改造,近期上线了“镇自建房管理系统”平台,统一管理学生住宿的22栋农民自建房,该管理系统为研学基地的安全运行和农民增收保驾护航。为打造安全有保障的基地宿舍,基地还通过事先、事中、事后自建房安全管理流程,形成了基地宿舍“全链条”闭环管理。
就这样,农民自建房成为乡村闲置资源,通过统一改造升级,作为研学基地利用起来,在发展乡村产业的同时增加了村民收益。“我们夫妻老两口也住不了那么大的房子,孩子们都在城区居住,曾经的房子非常陈旧,许多地方有墙体开裂、瓦片掉落等不安全隐患,孩子买房需要贷款,我们自己也舍不得拿钱修,特别是台风下雨天,担心得整夜不能睡,现在把房子租出去了,他们不仅替我们修好了房子,又给我们分隔出一间房间来居住,让我们留下来帮助打扫房间,一年下来,家庭收入多了不少,蛮好的。”农民陶老伯高兴地说。平稳增长的租金收入,让当地村民们生活越过越美,追求美好生活的底气越来越足。据了解,基地建成以来共接待学生12批,2537人次。
今后,青浦区朱家角镇将进一步加大自建房出租管理力度,探索自建房屋管理新模式,完善“自建房管理系统平台”,制定“一村一策”方案,因地制宜做好农村自建房出租和安全管理工作。同时,将进一步健全自建房出租管理台账,将农村自建房屋管理与疫情防控、安全隐患排查整治紧密结合,真正做到既可以让村民获取第一手人口动态数据,也可以及时掌握自建房现实状况,努力打造有温度、可掌握、增收益、保安全的自建房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