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3:新主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2年07月12日 星期二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青海“一村一品”:让高原农牧民共享改革红利

  近年来,青海省大力发展“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建设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乐都紫皮大蒜、互助蔬菜、龙羊峡冷水鱼、祁连藏羊、湟源饲草、湟中奶牛……青海立足特色资源禀赋,吸引资本聚镇、能人入镇、技术进镇,稳步推进农牧业产业强镇建设。

  □孙海玲

  乡村特色产业多点开花

  天下黄河贵德清。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及气候条件,坐落在黄河岸边的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比其他地区的耕作周期开始得更早。

  走进新街回族乡陆切村,特色的长白葱、红笋、蒜苗绿意盎然,长势喜人。新街回族乡党委书记张万沛说:“长白葱和红笋抗寒性极强,日照长度不影响其生长,而且产量高、口感好,不必专门人工培土,所以适合大面积栽培。每年收获季节,我们的长白葱、红笋能送到广州、福建、深圳等地市民的餐桌上。”

  “目前新街回族乡种植长白葱已实现机械化,亩产达到7000公斤。”张万沛掰着手指头算了一笔账:按照每公斤3元计算,村里80%的种植户每户至少有10万元的纯收入,只要不“等靠要”,加上在家门口打零工赚钱,每年怎么都有15万元的收入。

  依托当地“一村一品”的政策,新街乡鱼山村的村民将土地流转给外地种植大户种植特色蔬菜已经成了一种新趋势。鱼山蒜苗因品质优良、营养丰富、辛辣可口,深受省内外消费者青睐。

  2021年,青海培育牦牛、蔬菜、油菜和乡村手工业等6个“产品小而特、业态精而美、布局聚而合”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截至2021年底,该省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达81个。

  2021年青海支持27个村依托当地优势特色产业和传统民族手工业推广应用先进技术、开拓销售市场、建设营销网络和打造地域品牌,有力促进了村镇农牧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

  同年,支持建设湟中县土门关、乐都区高店镇、乌兰县茶卡镇和河南县赛尔龙乡等4个产业强镇。全省累计建设13个产业强镇,每个强镇中央资金投入1000万元。强镇项目的实施,加强产业优势区标准化原料基地建设能力,提升屠宰分割、田间贮藏、预冷保鲜、烘干晾晒、分级包装、冷链物流、城市配送等产地初加工水平,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牧民增收。

  优势特色产业集群蓬勃兴旺

  天河之南,蒙旗草原。位于黄南藏族自治州的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拥有可利用草场913万亩,堪称“亚洲一流”的“青海最美草原”。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耀在河南蒙旗草原上的时候,赛尔龙乡尕庆村牧民郭多便开始了忙碌的一天。

  “因为绿色有机的草原环境和生态、有机畜牧业的生产方式,我们和有机畜产品企业签订销售合同,不仅不愁销路,还能卖个好价钱!”从逐水草而居的“牧羊人”到今天的“股民”,郭多说,随着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的发展,现在越来越多的牧民将牦牛入股到合作社,自己还能抽出身在合作社打工,“钱袋子”也更鼓了。

  作为全国五大牧区之一的青海,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拥有世界数量最多、品质最好的牦牛资源和国内优良的藏羊资源。近年来,青海省围绕牦牛、藏羊特色优势产业,打造两个产业集群。

  青海为实施牦牛产业集群项目争取了中央资金1.5亿元,该项目建设期为3年,重点在玉树、果洛、黄南等区域的玉树市、称多县、玛沁县、班玛县、泽库县、河南县、西宁市等21个县(区、市)实施。参与项目的有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省级农牧业产业化联合体有2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2家、科研事业单位4家、行业协会1个和产业联盟1个。

  另外,青海还争取农业农村部的支持,投资建设了藏羊产业集群项目,落实中央资金1.5亿元,首批下达资金5000万元,项目重点在海南、海北和海西等环湖地区的共和、祁连、海晏、天峻等9个县(区、市)内实施,参与项目的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省级农牧业产业化联合体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5家、科研事业单位3个、国有农牧场4个。

  牦牛藏羊产业集群的实施,推进了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科技创新和扩能改造,优化了产品结构,提高了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和资源综合利用能力。青海省农业农村厅乡村产业发展处处长赵得林介绍:“通过建立牦牛、藏羊产业集群,可以有效提升畜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全面推进畜牧业绿色发展,促进农牧民增收及产业精准扶贫,加快当地实现畜牧业现代化,更好地满足牧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发展需要,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一二三产业融合方兴未艾

  高原草木葱茏,惠风和畅,走进海东市平安区白沈沟富硒果蔬种植示范基地,一排排大棚整齐划一,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大棚内鲜嫩的人参果、西红柿、油桃等各类果蔬挂满枝头,棚内香飘四溢,生机盎然,甚是喜人。

  “去年,我们一家到这里采摘果蔬,亲戚朋友吃过后赞不绝口,这不趁着好天气我们又来了。”“这里采摘的果蔬,菜有菜味、果有果香,当天采摘当天吃,不仅新鲜还能感受采摘的乐趣。”游客刘珍和朋友慕名来这里采摘。

  近年来,西宁市湟中区田家寨镇青海千紫缘农业科技博览园通过各产业有机融合,形成“农文旅商”融合发展的产业支撑格局,走出了一条“特色种植+观光农业+休闲采摘+科普教育”的乡村旅游发展新路子。

  百亩茶田、千亩花海、大棚采摘、游乐滑道、科普基地……这里已成为人们休闲度假、放松娱乐的绝佳之地。“打造区域经济利益共同体模式,带动周边村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千紫缘农业科技博览园董事长蔡有鹏说。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方式的转变,越来越多的人青睐于在田间地头摘菜、摘水果,尽享休闲农旅时光。这种新的“农旅”形态为乡村旅游业态蓬勃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正逐渐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势力”。

  近年来,青海省依托各地优势产业禀赋,通过高标准规划,整合资源力量,打造了玉树牦牛产业、湟源饲草产业、互助蔬菜产业和乐都富硒蔬果产业4个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有力推进了多主体参与、多要素聚集、多业态发展模式,加快构建起标准原料基地、集约加工转化、区域主导产业紧密利益联结于一体的示范引领新方式。

  此外,青海建设产业融合典型县,支持大通、河南、海晏、湟源和天峻等县依托当地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和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大力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推进农牧业产业“接二连三、跨界融合、多业态增长”,推动构建农牧业生产、文化创意、养生科普、休闲旅游等多种业态有机融合发展,不断提升完善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产业花开百姓富,美丽乡村处处景。产业兴旺正领航乡村振兴,让高原农牧民和村集体共享改革红利,“强富美”的乡村愿景正一步步变成现实。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调查
   第A03版:言论
   第A04版:动态
   第A05版:关注
   第A06版:信息
   第A07版:浦东
   第A08版:新农村
   第B01版:三农实用周刊
   第B02版:政策
   第B03版:新主体
   第B04版:新主体·各地
   第B05版:新主体·解读
   第B06版:新主体·借鉴
   第B07版:农技
   第B08版:养殖
青海“一村一品”:让高原农牧民共享改革红利
内蒙古乌拉特后旗:戈壁红驼养成特色产业
东方城乡报新主体B03青海“一村一品”:让高原农牧民共享改革红利 2022-07-12 2 2022年07月1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