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1:三农实用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2年07月12日 星期二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谨防美丽乡村建设盲目西方化

  封面人物观点

  作者简介

  张孝德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核心提示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非常明确的提出乡村振兴必须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决不是一句单纯的口号,而是目前存在的诸多认识问题需要解决。在一些地方的乡村振兴规划和实施方案中,我们所看到的美丽乡村,严重缺乏中国要素,而充满了西方式农村的要素,需要引起高度警觉。

  农场、庄园、花园:模仿西方的美丽乡村建设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非常明确的提出乡村振兴必须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决不是一句单纯的口号,而是目前存在的诸多认识问题需要解决。

  如果说搞城市化,我们学习西方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西方文明禀赋就源于城市的文明。近代以来西方贡献人类的文明模式就是城市文明。特别是在现代化城市建设和管理方面,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东西。然而,令我们感到不安的是,搞美丽乡村建设,许多地方也要搬照西方乡村样子来做,就值得我们反思了。

  不要忘记,我们不仅拥有世界上历史悠久、最成熟的乡村文明遗产,而且还拥有近代以来形成的世界上最独特的乡村建设经验和智慧。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新中国成立,再到改革开放,我们一直走在中国特色的乡村建设的道路上。

  并不是说搞乡村振兴不能向西方学习,令我们感到不安的是,在许多官员和学者心目中,把西方式乡村看成了最理想、最美丽的样子,死搬硬套地学。在许多地方的乡村振兴规划和实施方案中,我们所看到的美丽乡村,严重缺乏中国要素,而充满了西方式农村的要素。

  在许多地方所呈现出的美丽乡村的样子,是美国式的农场化农村、西欧式的庄园式农村、荷兰式的大花园乡村。而且还自觉不自觉地,将充斥着这些西方要素的乡村美其名曰:现代化的美丽乡村。

  什么叫现代化?在许多人的心中,把中国乡村建设的和西方农村一样就是现代化。按照这个逻辑,现有的中国乡村就必须被彻底改造。这就是最近几年,在中国出现的中央屡禁不止的拆村并居运动。

  拆村并居的背后的动力很复杂,是多种因素造成的,不可否认其中最大动力是土地财富。虽然土地财富的动力很大,但这个因素不能摆在桌面上,但能摆在桌面上且理直气壮搞拆村并居的原因,是美其名曰要为农民建设更加美好的现代化农村。

  在中央五部委联合出台《关于统筹推进村庄规划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属于搬迁村庄范围的是“位于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等地区的村庄,因重大项目建设需要搬迁的村庄,以及人口流失特别严重的村庄,确定为搬迁撤并类村庄。”按照这个标准,属于这类村庄只有很少的比例。

  而且从总体上看,拆村并居并不是乡村振兴中,具有覆盖面大、迫在眉睫、要放在乡村振兴第一位必须做的事。但是在一些地方政府,偏偏对这件事高度重视,在其颁发的文件中,把这件事上升到是乡村振兴的“牛鼻子”,迫在眉睫,必须做,马上做的事来对待,甚至是举全省之力、全县之力来做。

  为什么在落实中央提出的搬迁撤并乡村的政策中,竟出现如此大的偏差?除了其背后隐藏的土地财政动机之外,其公开的理由就是要建设更美好的现代化农村。

  拆村并居是为了让农民过上更现代化的生活,享受更好的现代化服务和现代化文化。这个逻辑非常强大,也很有市场,特别是对已经远离中国传统文化的乡村年轻人有很大吸引力。

  盲目模仿与崇拜西方之风暴露出对中国乡村无知

  各地拆迁改造所描述的“理想乡村”,当我们深入透视后发现,那不是中国特色的乡村,而是西方化的理想乡村。因为构成这个理想乡村的要素和景观,不是修复中国式要素的乡村,如田园风光、江南水乡、渔舟晚唱,晴耕雨读、小桥流水、曲径通幽、鸡鸣狗吠等要素的乡村,而是再造的西欧式大花园。

  把承载悠悠千年历史的古村拆掉后,把他们出国看到的欧洲古罗马、中世纪庄园式的乡村搬到中国来;对于乡村产业的规划,不是积极支持与保护成为乡土文明之根的精耕细作的智慧农业、手工产业、现代化市场对接的合作经济,“一二三产融合”的家庭农业,而是要引入大资本,像美国那样,让农民成为工人,让乡村变成农场的大规模现代化农业;不是修复活化传承中国千年的耕读乡村、书香乡村、手工乡村,而是以城市化的房地产思维,大搞田园综合体。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张玉林教授在《谁的大花园,为何要腾空?关于浙江龙游乡村振兴实践的疑惑》一篇文章中,向我们描述了比山东的拆村并居还要思想解放的“龙游要造大花园乡村”的事。龙游的口号是:“奋力打造超级版美丽乡村大花园”。

  2019年3月,龙游吹响超级版“美丽大花园”士元实验区集结号,士元实验区将“牵手”正大集团,在总面积2.1万亩的土地上,开发经营智慧农业、数字农业和体验农业,建设国家级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构筑“千亿量级、万亩空间”幸福产业大平台。

  为了打造超级版的美丽乡村大花园,提出要做到五项大任务:土地大流转、人口大流动、产业大提升、环境大整合、资源大整合。从超级版大花园到五大任务,从龙游铁军到吹响士元实验区集结号,从千亿量级的幸福产业平台到2.1万亩的国家级产业示范园。

  从这些话语中,我们发现乡村振兴在这里是一场场面宏大的“战役”。这场战争的目标就是建“超级大花园”,而建这个超级大花园需要跨越的障碍和付出的代价,是33个自然村、1662户农民和2万多亩土地需要搬迁和流转。

  可以想象到最后,留在这个大花园的主人是谁,那一定是这个大花园的建设者——政府和正大集团。最后,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承载着龙游历史与乡土文化的自然村消失了,这些村民将会成为这个大花园的雇工,而经营千亿量级的企业集团将会成为这个大花园的庄主。

  一个类似欧洲中世纪的“大庄园+大花园+大集团(庄主)”的“美丽乡村”将会出现在龙游。这个被誉为要成为“浙西明珠”的工程,为浙西的乡村振兴开辟了全新的一条“阳光大道”。

  目前,盲目模仿与崇拜西方农村之风,暴露出我们不仅对中国乡村无知、缺情,也表现出对西方农村的无知。当我们热衷于要建庄园式乡村、花园式乡村、农场式乡村时,我们是否知道“中国乡村与西方农村的区别是什么?”。当我们拆掉乡村时,我们是否想到,中华文明文化的根是在乡村,不在城市。“乡村”是我们守护中华五千年文化传承的最后防线。而从古希腊、古罗马到中世纪,现代西方文明的基因在城市不在农村。

  在这里我们并不排除美丽乡村建设中,置入现代化和西方文明要素,在许多地方成功的村庄和民俗改造中,已经进行了传统与现代很好结合的样板。问题是当前在大多数人头脑中已经定型地认为,西方什么都是好的,而对身边的好东西却视而不见。

  此外,乡村建设也不要以城市的思维搞,乡村产业不要以搞工业的思维发展。乡村是中国的树根,城市是中国的树冠。乡村有悠久的农耕文明,有诗意的栖居环境,有多样的民居建筑,是中国生态文明的摇篮。然而,当前不少地区将城市美化思维照搬下乡,以建设城市的思维去肆意改造乡村,使乡村失去了原有的农耕文化与生命温度。而农业的对象是生命物,工业的对象是化合物,农业是共生产业,工业是竞争产业,因此,各地不要以搞工业的思维发展乡村产业。乡村产业应采用小规模化、有限市场化、多中心治理等生产方式,满足多元化农业,充分利用土地资源集约使用,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避免短周期波动变化大,以稳定生产关系、保护生产力。

  (本文综合摘编自《中国乡村发现网》、《重庆日报》等相关报道整理而成)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调查
   第A03版:言论
   第A04版:动态
   第A05版:关注
   第A06版:信息
   第A07版:浦东
   第A08版:新农村
   第B01版:三农实用周刊
   第B02版:政策
   第B03版:新主体
   第B04版:新主体·各地
   第B05版:新主体·解读
   第B06版:新主体·借鉴
   第B07版:农技
   第B08版:养殖
谨防美丽乡村建设盲目西方化
耳听八方
东方城乡报三农实用周刊B01谨防美丽乡村建设盲目西方化 2022-07-12 2 2022年07月1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