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瑞礼
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乡村振兴号角吹响,以及粮食安全、环境问题、食品安全等问题的凸显,农技推广的地位将会越来越高。然而,传统推广体系已不能适应现代农业技术推广的现实需要,特别是无法适应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型职业农民进行有效的技术服务。化解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最后一公里”难题,出路在哪里?笔者认为还是在农业科技推广者能力水平上、在技术推广的体制机制上、在技术服务的方式方法上。
首先应健全体系,明晰职责。特别是要进一步明确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新品种引进、新技术试验、病虫害监测、耕地质量监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业生产安全监管等公益性职能职责,解决好科技成果与示范推广“两张皮”和产业发展与技术应用“两张皮”的问题。
其次是稳定队伍,提升能力。根据产业发展实际和耕地面积不断稳定充实技术力量;对长期扎根乡村服务的农技推广人员在职称评聘、评先表模时注重工作业绩和推广实效,向乡镇一线倾斜;对示范带动作用强的社会化服务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民技术人员给予相应补助扶持;定期开展农技推广人员分层分类培训,更新专业知识,学习数字化经济新知识,全面提升整体素质和全产业链服务能力。
第三是转换机制,协同推广。把经营主体和农民的需求放在首位,用经营主体和农民的满意度来评价技术推广的成效;改传统的自上而下、单向灌输的推广模式为自下而上、双向互动的现代服务模式,实现从单项技术服务向集成技术服务、从种养环节技术服务向全产业链技术服务转变;加强科研单位、技术推广单位、技术应用单位和农民的紧密合作,实行协同技术推广。
(摘编自《农村新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