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常遇到眼睛浮肿、咽喉肿痛等“肿”的情况,通过中医消肿办法多。
晨起眼肿
不少人都有早上起来容易眼睛肿的情况,中医认为提示着身体阳气不足、脾胃虚弱。
对于此类人群,可以选择一些健脾祛湿、温养阳气的药食同源中药调理,例如茯苓、陈皮、砂仁等,单独或搭配使用,每次各取5克,煮汤或水煎饮用。特别是伴有胃口不好、大便粘马桶、眼皮沉重、眼屎较多的人群,一周可煲汤2~3次。此外,也可以通过脸部刮痧的方式刺激经络、消除水肿、提升气色。
推荐五条刮痧路线,一是从眉心向头顶刮痧,二是从太阳穴向外上侧刮痧,三是沿下颌骨向上刮痧,四是从发际线向头后(正中线及两侧)刮痧,五是从颈后风池穴及两侧向下刮痧。
操作前清洁皮肤,涂抹油类(勿干刮),力度轻柔,刮痧后把油清洁干净,正常护肤即可。日常生活中,晨起眼肿可用冷毛巾敷眼,帮助消除水肿、提神醒脑,也可提前将不锈钢勺子冷藏,晨起取出(可隔纸巾、毛巾等)冷敷眼周;睡前用热毛巾敷眼周,既能促进局部气血循环,又能助眠。
关节热肿
有类风湿关节炎的人群,早期会有关节红、肿、热、痛及功能障碍等表现,不妨试试二草二皮汤。
在医生指导下选取“二草”伸筋草、透骨草“二皮”、五加皮、海桐皮各60克,用纱布包裹后放入锅中,加水2.5~5升,大火煮沸后改中火煎煮15~20分钟,离火后趁热熏蒸关节,并用两条毛巾浸入药汁交替热敷,待温度适宜时直接浸泡四肢关节,能够起到祛风除湿、消肿止痛的功效,适合肘膝及以下关节疼痛、肿胀、屈伸不利、功能障碍等情况。
每日熏洗1~2次,每次30~60分钟,两周为一个疗程,治疗后尽快擦干皮肤,避免受寒。每剂药汁变凉后可加热再用,夏季可连用1~2天、春秋2~3天、冬季3~5天。
若肿胀明显、肢体沉困,可加萆薢、防己;红肿热痛较重,可加大黄、芒硝、栀子各30~60克;关节肿胀僵直,可加白芥子、半夏各30~60克;患处刺痛、肤色紫暗,可加紫苏、丹参、生乳香、生没药各30~60克等。
皮肤易过敏、有开放性创口、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精神疾患等人群不宜使用此法。
咽喉肿痛
夏季雨水增多,空气潮湿,天气忽冷忽热,容易出现咽喉肿痛、感冒等不适,可以选择牛蒡子来调理。
牛蒡子味辛、性凉,善于疏散上焦风热、清利头目、解毒利咽。如果有咽喉红肿疼痛、头胀痛、咳嗽痰黄、鼻塞黄涕、口喜饮等风热感冒表现,常可搭配薄荷、金银花、连翘、荆芥、桔梗等使用,如经典名方银翘散;若牛蒡子搭配桔梗、前胡、荆芥、甘草等使用,可以宣肺化痰止咳,改善风热咳嗽、痰多不畅等病症。
若有咽喉肿痛、咳嗽、食欲不佳、便秘等肺胃热盛病症,可取牛蒡根30克加水研磨,过滤取汁备用;取粳米50克煮粥,临熟时兑入牛蒡根汁即可,能够宣肺清热、利咽散结。
对于咽喉热肿、干咳少痰或无痰、口干口渴、体虚乏力等阴虚病症,可取猪瘦肉250克洗净切块下锅,加水烧沸,加葱段、食盐调味,肉熟时放入牛蒡根500克(洗净切片)炖至入味即可,有助祛风消肿、滋阴润燥。(据《健康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