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上海市闲置宅基地及闲置农房盘活利用典型案例汇编]
本书汇集了各方关于宅基和农村村民行为管理、宅基地和房屋确权登记、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盘活利用等方面的问题。
农村宅基地是农民安居乐业和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农房是农村村民的重要财产,承载着广大农村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加强本市宅基地和农民建房行为管理,引导农村村民住宅建设合理、节约利用土地资源,对于切实保护农民权益、打造上海现代化大都市的亮点和美丽上海底色,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天平村基本情况
天平村地处罗店镇东北角,东与月浦镇相交,北与宝山工业园区相邻,村域总面积3952.35亩(其中村庄建设用地182.55亩,城镇建设用地718.35亩,农用地2680.65亩,水域370.8亩)。共有13个村民小组,总户数521户,户籍人口1669人,其中农业人数842人,非农人数827人。10个村民小组于2015年之前全部动迁,剩余石太路南侧三个村民小组参与实施集中居住改造,现居住本村村民180人,外来人口846人。天平村是宝山区第二批创建上海市乡村振兴示范村的单位,石太路南侧被规划为基本农田保护区,属保留保护村。
二、闲置宅基地及闲置农房盘活利用方式
30多年前,罗点镇为全市首家开展“三集中”的试点区域,将原有宅基地从分散归并为集中,老百姓居住在一排排“兵营式”建筑中,当时作为全国样板的住房成为危房。2013年起,罗店镇“兵营式”危房改造项目被列为宝山区重大民生工程,覆盖了天平村所有村民(动迁出去的除外),共涉及三个生产队135户村民家庭(其中:申家楼39户,中申36户,大郁60户)。2014年10月,天平村申家楼39户率先启动项目试点工程,开启了农村“兵营式”危房改造的村民自建、政府配套的“罗店模式”,于2016年改造完成。中申36户于2017年开工建设,2019年改造完成;大郁60户于2020年启动工作,现在为改造实施阶段。
随着村民陆续入住,问题来了,一方面,很多人家手头有三层楼、12间左右的房子,可自住一般三四间足够。于是,有村民将闲置的房间出租,但无序的出租,滋生出潜在的消防、治安等隐患。另一方面,罗店工业园区转型为“北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园”核心区,导入大量的生物医药企业,人才住房需求旺盛。于是,罗店镇租赁一批农民闲置的宅基地房屋打造农村人才公寓“样板房”的想法应运而生。“以政府引导、农民自愿,村委园区双向管理”为模式,由罗店工业园区牵头与天平村合作规划启动了“天舒苑人才公寓”项目,镇、园区对农户闲置房屋进行收储,并按美丽乡村建设,同步完善人才公寓周边的绿化、停车、安保、水电等配套,村民按统一标准对房间进行必要装修,每间公寓内,卫生间、简易厨房一应俱全,租金按照每月40元/平方米计算,租赁合同五年一签,打包出租给工业园区后,委托物业公司全面管理,统一安排企业员工入住。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