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4:新主体·各地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2年02月22日 星期二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极地果蔬”飞入高原牧民家

  “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是川西高原流传甚广的说法,对高原牧民来说,饮茶不仅是一种传统生活方式,还能为过去缺乏蔬菜瓜果的他们带去必不可少的维生素等营养。

  近年来,随着当地农业产业的发展,新鲜果蔬不再是高原牧民餐桌上的奢侈品。驱车行进在川西高原,一路上现代农业大棚星罗棋布,大片的金色油菜花随风翻涌。

  “哒、哒、哒……”四川理塘县濯桑现代农业园区康藏阳光种植基地,29岁的濯桑乡汉戈村村民珍它娴熟地操作着“链式农田捡石机”。种植基地里,各类机器轰鸣运转,一派忙碌景象。

  基地负责人杨帆介绍,捡石机装载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直线跑20公里的误差不超过5厘米。除了捡石机,园区的吸气式精密播种机等新型机械都接入了该系统,系统会记录作业轨迹,一台播种机8小时可完成100亩的萝卜撒种。

  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的理塘县,平均海拔4300米,曾是一个以畜牧业闻名的纯牧业县。现在该县已种出萝卜、小番茄、草莓等蔬菜水果,其中白萝卜产业实现了全产业链机械化耕、种、收,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当地无规模种植绿色蔬菜的历史。

  “青藏高原上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源和充足的光照造就了营养丰富、口感十足的‘极地果蔬’。”杨帆说。

  沿鲜水河一路北行,笔者经过地势平缓、海拔较低的炉霍县虾拉沱镇河谷地带,数百个“飞地智能蔬菜大棚”拔地而起,蔚为壮观。

  在炉霍县,每个曾经的贫困村都有2个及以上的“飞地”蔬菜大棚,通过专业农业公司的运营,帮助村民们实现增收。

  阳光灿烂的午后,来到壤塘县瑟谷村,藏族青年泽让姐正在娃娃菜地里除草。上个月,她在蔬菜合作社技术老师唐德贵指导下,和几十个农牧民一起在这里播下了娃娃菜籽。目前娃娃菜长势不错,还有40多天就能上市。

  “如果路上顺利,汽车10个小时就能把菜运到成都,这些高原无公害蔬菜,比平原蔬菜要贵三成左右。”从事过几十年蔬菜种植的唐德贵告诉笔者。

  壤塘县科技农牧局副局长王兴介绍,在高原种蔬菜,一靠日照充足、温差大带来的优良品质,二靠“错季优势”。

  什么是“错季优势”?王兴举例,比如成都的莴笋上市日期是每年的6、7月份,而在壤塘这样的高原,莴笋则在每年的9、10月份上市,这就形成了错季供应,能卖个好价钱。

  壤塘是典型的半农半牧地区,曾经普遍以种植青稞、马铃薯为主。长期以来,当地村民吃菜难、吃菜贵,偏远牧区甚至无菜可吃。近年通过公司、基地和农户相结合的模式,壤塘已培育蔬菜合作社、企业和种植大户10多个。去年,壤塘还启动了“菜园子”项目,鼓励农牧民利用家门口的一小块地,种植四个品种以上的蔬菜,每年每户补助600至1000元,惠及1300余户农牧民。

  21岁的藏族姑娘能初上月在蔬菜合作社干了7天,拿到约700元务工收入。

  来源:中国农村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言论
   第A04版:新农村
   第A05版:动态
   第A06版:信息
   第A07版:浦东
   第A08版:关注
   第B01版:三农实用周刊
   第B02版:政策
   第B03版:新主体
   第B04版:新主体·各地
   第B05版:新主体·解读
   第B06版:新主体·借鉴
   第B07版:农技
   第B08版:养殖
“太行药谷”:荒山种药“富口袋”
地方案例
“极地果蔬”飞入高原牧民家
东方城乡报新主体·各地B04“极地果蔬”飞入高原牧民家 2022-02-22 2 2022年02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