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人物观点]
作者简介
霍鹏
工业和信息化部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汪三贵
中国人民大学
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殷浩栋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农村经济研究部
助理研究员
[核心提示]
数字化转型与数字经济的兴起为农业农村发展带来了巨大变革,数字基础设施与服务不断向农村延伸,数字技术逐步渗入农业生产和流通等环节、公共服务与乡村治理等领域,不仅促进了农业的转型与升级,而且推进了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乡村治理效能提升。
我国农业农村数字化转型的现实表征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与服务供给水平大幅提升。农村网络设施建设与服务供给的不断提升,为数字化转型创造了条件。“宽带中国”“普遍服务”等计划的实施有效提升了我国数字基础设施与服务的发展水平。与其他基础设施相比,数字基础设施在农村的渗透发展速度更快、应用成本更低。5G网络建设与商用步伐加速推进,并逐渐向西部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地区延伸,全国开通5G基站已超20万个,将实现全国所有地级市5G网络覆盖。持续改善的数字基础设施,为农业农村数字化转型奠定了基础,推动了农业农村跨越式发展。在资费方面,持续推进的提速降费保障了大部分农民能够享受到较好的信息通信服务。
“互联网+”在农业农村得以广泛运用。电子商务兴起使得“互联网+农业农村”在助农兴农方面发挥的作用日益显著。“互联网+”在缓解农产品滞销、带动乡村创新创业、促进乡村产业转型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与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研究院发布的《2020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报告》显示, “直播带货”“内容电商”等新业务、新模式在农村地区广泛推广实践,进一步发掘了农业农村的多元价值,不仅塑造了一批农产品品牌,而且有力带动了农村非实物产品的销售。例如,字节跳动通过“山货上头条”“山里DOU是好风光”等短视频与视频直播专门栏目,打造了20款具有标志性地域特征的农产品品牌、9个贫困县文旅品牌,帮助152个贫困县美景好物走出大山,帮助超过10万贫困人口实现增收。
数字技术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数字技术改变了政务、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供给方式,为农村地区提供了低成本的优质资源共享渠道,成为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公共资源高效化配置的重要依托。“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教育”行动计划稳步推进,加速推动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在医疗领域,我国所有的三甲医院均开展了远程医疗服务,并覆盖所有贫困县县医院。依托健康扶贫动态信息系统,建设了全过程健康服务大数据平台,为贫困人口提供优质便捷的健康管理服务。例如,微医平台搭建全国基层医生远程医疗协作平台,覆盖了全国2700多家重点医院、28万名医生、7500多组专家团队,向基层医生提供远程诊疗、远程培训等服务。在教育领域,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直接服务近1亿农村中小学师生,实现全国6.4万个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解决了400多万农村和贫困地区教学点学生因师资短缺而开不齐、开不好课的问题。教育部联合多部门和企业,研发推广“语言扶贫”APP,帮助少数民族青壮年农牧民学好普通话。
数字化和网络化加速乡村治理效能提升。以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成为乡村治理效能提升的新途径。数字技术推动了农村政务服务电子化,越来越多的行政事务、信息发布采用了线上办理方式,提高了乡村基层工作效率。例如,浙江省德清县依托大数据和地理信息技术,打造“数字乡村一张图”,以精准防控解决了社会治理、资源环境整治等难题。有些地方正在积极探索农村集体资产大数据平台建设,利用信息化提升清产核资效率,精准掌握村集体资产运行情况,以实现乡村资产管理数字化。为强化乡村治理数字化,全国已建成村级益农信息社29万个,以帮助农民享受便捷高效的信息服务。以腾讯“为村”为代表的智慧乡村平台通过整合数据,打造“党务村务”功能板块,建立信息发布通道,开展移动互联网能力培训。
推进我国农业农村数字化转型的建议
加快推进农村“新基建”。补齐农村和贫困地区数字设施与服务短板是推进农业农村数字化转型的基础。建议继续大力推行“宽带中国”行动计划,着力实现农村通信网络的全方位升级扩容。加快5G、千兆光纤、卫星4G等网络基础设施在部分有条件、有需求的农村地区布设,满足农民生活、农业生产日益增长的数字消费需求。建设更为稳定高速的农村教育专网、医疗专网,实现所有学校、乡镇卫生院的互联网稳定快速接入,试点推进部分县级医院“5G+远程医疗”工程,试点推进为乡村医生配备智能手机与专属应用的“互联网+乡村医生”工程。建设覆盖全部行政村的“乡村数字图书室”。根据农村居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用网特征与需求特点,开发更具个性化与针对性的资费套餐,提升用网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互联网新型基础设施的效用。此外,还必须强调的是,一方面,要区分农村地区“新基建”不同建设主体的建设重点。由于技术迭代存在的巨大不确定性,农村与偏远地区“新基建”的布局重点仍应集中于底层网络与民生资源提供,以保障城乡“数字机会”的公平。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性创新应用向农业农村的延伸探索,则更多交由产业联盟、行业协会与国家风险投资基金进行半市场化的组织与投资操作,而并非由行政主体进行直接建设,以免引致“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另一方面,要选择“最适合的‘新基建’”,而不是“最先进的‘新基建’”。实际上,最新、最先进的技术并非是“最好”的技术,企业必须权衡各类技术带来的价值与应用成本。即便是当前数字化水平最高的工业企业,也会在其生产环境中集成应用现场总线(Field Bus)、工业以太网(Ethernet)、无线局域网(WLAN)和蜂窝移动通信(3G/4G/5G)等多种网络通信技术,以最低的成本实现设备、系统的互联互通。因此,作为价格敏感度可能更高的农业农村数字化生产,更不能因为盲目追求性能溢出效应而“只选择最先进的不选最适合的”。
加快推动农村电商的发展。农村电商是推进农业转型的重要途径。推进农村电商发展再上新台阶,需要深化政府引导、政企协作的发展模式。鼓励地方政府购买第三方服务,倡导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重点依托互联网平台企业、农业企业和社会化服务组织的技术、人才、平台优势,加速农村商品、服务的线上化。鼓励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数字化应用。推动“直播带货”“体验电商”等新一代电商业务模式在农村地区落地,以创新模式带动农村非实物产品与服务发展。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快递企业等的仓储保鲜冷链物流建设支持力度。引导社会资本参加县、乡(镇)、村邮政站点、物流集散网点的数字化改造,构建以县级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县乡级仓储物流配送中心、村级电商服务站为基础的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体系,打通农村电商物流“首末一公里”。
推动互联网从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全面扩张。当前“互联网+”主要集中于消费领域,近几年在农产品销售层面有长足进步,但农业的数字化转型需要在生产领域有更大的变革。一方面,积极推进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在农村地区的布局与应用,充分挖掘利用自然资源、生态资源、文化资源、劳动力资源等,推动原生态劳作、景观农业、休闲农业、乡村文旅等新业态发展,实现农村地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另一方面,制定农业相关数据标准,全面开展农业机械设备、农业生产设施的数字化改造,推动气象、水文、土壤、肥力、育种等数据在农业生产领域的采集、流通与应用,实现数据驱动与数据集成运用,化解农业生产中的风险与不确定性。加大对“互联网+农业技术”创新创业项目的支持,试点实施“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融合发展创新重点任务揭榜工作”,推动数字技术在农业生产方面的创新与融合应用。
构建面向农村地区的数字技能普及体系。借鉴国际电信联盟(ITU)、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等机构在改善农村和贫困地区居民数字技能方面的实践经验,研发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数字技能政策工具包”,着力改善农村地区居民基础数字能力,提升农民对数字经济的认知程度。对农村地区的学历教育、职业教育中的“电脑课”进行升级换代,改设数字技能培训课程。对基层干部、农村教师、乡村医生开展专门的数字技能培训。组织实施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返乡农民工、留守妇女等群体的电子商务、网络直播、普惠金融等培训,以及面向农村中老年群体的电脑、手机使用技能培训。创新培训方式,通过“家庭内部培训”“社区志愿培训”等途径,提高培训效果。(摘编自《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