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写作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
~~~
~~~
七律·新诗韵~~~
~~~
2021年12月24日 星期五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余村秋色

  □顾吾浩

  安吉对于上海人来说,印象最深的是大竹海和安吉白茶。然而近几年来,安吉把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成为生态旅游的网红打卡地,让不少游客刮目相看,心驰神往。

  安吉历史底蕴深厚。据史料记载:安吉,建县于东汉灵帝中平二年(公元185年),至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汉灵帝赐名“安吉”,源自《诗经·无衣篇》中的诗句“岂曰无衣,七兮,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安吉坐拥天目山余脉,境内群山揽翠,泉水飞瀑,自古是长三角一块既舒适又美好的风水宝地。2005年8月,当时主政浙江的省委书记习近平在安吉余村调研时首次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如今,总书记的“两山”理论,已经家喻户晓,成为全国人民生态建设的根本指南。因此,余村也成了“两山”理论的发源地。

  时值金秋,蓝天白云,清风送爽,我们一行四人从上海坐旅游大巴前往余村农家乐深度旅游。经过三个多小时的车程,中午时分抵达安吉天荒坪镇。我们一行先下了车,导游说马上有车来接我们的。果然没等片刻,一辆白色小车驶来,那就是我们要去余村铁蛋窝农家乐的,又乘车20多分钟,到达久仰的余村了。

  进得村来,眼前豁然开朗。在村口的一个清水塘里,赫然耸立着一块巨大的浅黄色的石碑,上面刻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鲜红色大字,据说石碑高8.15米,重88吨,那是纪念习近平总书记到余村调研十周年而树立的。巨大的石碑在秋日的阳光里巍峨夺目,与周围的绿水青山、田园风光相映成辉。在距离石碑不远的村委会对面,停车场上停满了大巴和各种小车,一队又一队的参观学习队伍,来到石碑前参观留影,听取介绍。有人情不自禁地说:“一块石碑镇天下!”说得真好,这不仅是余村的镇村之宝,而且更是为全国生态建设开启了新的征程。她为余村带来了异乎寻常的秋色。

  余村的秋色,是充满山村的灵秀和活力。余村三面环山,满目苍翠。一条黑色的柏油马路直通村里,左边是农创基地、休闲园、果蔬采摘园等,那彩色水稻田、尚未谢幕的荷花塘、还有小桥流水,让人赏心悦目。右边是依山而建的一排排村民崭新的楼房、村文化礼堂、健身广场和土特产商店等,车来人往,热闹非凡。这里,没有“无边落木萧萧下”“万里悲秋常作客”的苍凉之感,而展现在眼前的是一派生机和活力。

  余村的秋色,在那鳞次栉比的楼宇间,在民宿、农家乐红灯笼的那道风景里。余村方圆4.6平方公里,住着200多户人家。令人惊讶的是,这个小山村的农民住宅,这几年全都翻建成三四层的新楼房了。俗话说,若要富,先修路;若问收入高不高,就看老乡房子好不好。余村农民的新楼房,高大宽敞,一般都要二三百平米,大的有四五百平米,而且设计新颖,有华丽欧式的,有罗马柱将军楼式的,有平顶幕墙玻璃式的,造价一般都要二三百万以上。这不仅使余村村民身在山村,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更重要的是成了他们发展生态旅游的一大产业。这就是余村实现蝶变的奥秘。傍晚时分,家家户户的大门口、屋檐下,民宿、农家乐的红灯笼都亮起来了,远远望去,一串串、一排排,散发着迷人的光晕,真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余村人非常热情好客,日不闭门,夜不避客,我们一连走访了好几家,只见每户民宿、农家乐客厅里都摆满了接待游客的饭桌,少的四五桌,多的有一二十桌,酒肉饭菜飘逸着诱人的香味。位于村庄中段的春林山庄,是余村开设最早,也是规模最大的民宿,里里外外摆了几十桌。据介绍,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时隔15年再访余村时,就来到了春林山庄,在院子里向陪同的基层干部提出了“要把生态效益更好地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让乡亲们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的新指示。我们看到,在春林山庄的客厅里,挂满了总书记考察和合影的大幅照片。

  余村的秋色,还在那矿山遗址和满山青翠的竹海里。我们住在铁蛋窝农庄,每天爬到顶楼阳台上,观看山村清晨的壮美秋色。只见远处层峦叠嶂,竹林如海,乳白色的晨雾在山顶飘逸缭绕,为这个美丽的小山村披上了神秘的面纱。铁蛋窝的女主人红菊告诉我们,今日的余村来之不易,改革开放后,余村为了发展工业,办起了采石场和水泥厂,每天放炮开山,乱石纷飞,满天烟雾,家家户户开不了窗,家里都是灰尘,虽然赚了点钱,但生态环境破坏了,得不偿失。2003年安吉县委县政府提出了“生态立县”的发展战略,余村积极响应,关停了矿山和水泥厂,生态环境才一天天修复起来。就在我们旅游的最后一天,红菊开车带我们上西山察看了矿山遗址和已经修复的竹海。山道弯弯,峰回路转,我们的车子在茫茫的竹海里上下穿行,两边拔地参天的毛竹,粗壮有力,苍翠遒劲,黑色的山间路面上,已经划上了红绿两条行车道,那是开发自驾游的标志。红菊说,十多年来,这些修复的竹海,已经成为余村发展生态旅游和竹文化创意产品的重要财富。据村委会介绍,去年余村接待游客近90万人次,旅游收入近4000万元,集体收入720多万元,村民人均收入55000多元。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回望余村的绿水青山,正变为金山银山,融化在村民致富的奋斗中,融汇在余村最壮美的秋色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一周
   第03版:倾诉
   第04版:健康
   第05版:东方社区周刊
   第06版:专版
   第07版:写作
   第08版:关注
图片新闻
冬吃萝卜
纯美云台山
学史明理
余村秋色
东方城乡报写作07余村秋色 2021-12-24 2 2021年12月24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