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吴珊珊 记者 王平
汇聚了上海众多文艺地标的打浦桥,一直迎接着络绎不绝的游客,在这里人文气息与世俗烟火水乳交融,让人着迷。可谁曾想到两三年前,在这繁华的地块有一处气味刺鼻的垃圾房,与打浦桥小资高雅的氛围格格不入。
2019年上半年,黄浦区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室检察官接到群众举报称,辖区内打浦路附近有一处垃圾房散发恶臭,严重影响周边居民的生活,检察官随即展开调查。
经调查,该垃圾房由五星级酒店、居住小区和商业广场共同使用,垃圾量大面广,主体复合、物业复合的形式导致垃圾站乱堆放、管理难的现状。适逢2019年7月1日上海出台《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而此处垃圾不分类且乱堆放的现象不仅违反该条例,影响城中心市容市貌以及居民的生活,更是有损黄浦区的旅游形象,侵害了公共利益。
由于主体、物业复合,推进该片区的垃圾分类涉及上百名业主,面临着责任人不清晰、协调困难、经费难以落实等问题,这些“难啃的硬骨头”也给行政机关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带来了很大的阻力。
检察官们多次与行政机关沟通,并于2019年8月2日依法向三家相关单位制发诉前检察建议,建议其积极履行各自法定职责,及时对涉案垃圾堆放点采取清理措施。在检察机关的支持下,街道方也十分“给力”,主动出击,创新思路,召集主要业主、物业多次召开协调会,共同落实垃圾房整改方案和资金。
《检察建议书》发出后不久,三家单位都回函表示已依职责采取措施,并清理固体废物、生活垃圾1吨。承办检察官每天骑小电驴上班,途经时也会隔三差五进去看看现场情况,做好工作记录。一个月后,当该院开展“回头看”时发现该处的垃圾露天混堆情况已消除,地面干净整洁无污水,垃圾房的改建工作也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中。
2021年11月上旬,检察官受邀再次前往该垃圾房。垃圾房已全面完成整改,新的生活垃圾压缩机房采用钢结构建造,箱房分区管理、环境整洁。干垃圾处理采用新的压缩设备,每日反复清运一次。湿垃圾设置了冷藏区,有效解决了异味对周边居民的影响。可回收物分类存放,定时清运。“用一句上海话来概括就是‘清清爽爽’”,检察官们参观后非常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