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石路
在应对人口老龄化过程中,如何创新助老服务方式、满足老年人多种生活需求?崇明区东平镇以打造“志愿、融合、互助、专业、智慧”五颗星方式,为老年人编织幸福生活网,使广大老年人多了便利、少了愁盼,让更多老年人在接受关爱照料、便捷服务中感知“夕阳红”的温暖。日前,该项目在全区征集的79个项目中脱颖而出,荣获第五届崇明区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十大创新项目。
志愿星,传递向善力量。该镇在全镇招募300名助老志愿者,成立“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安全检修”“医疗保健”“特困救助”五个志愿服务小组,定期为辖区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60岁以上生活不能自理的空巢、独居老人提供志愿服务。“生活照料组”为老人提供助衣、助容、助洁、助行、助医“五助”服务;“精神慰藉组”上门陪伴老人聊聊天、在小区散散步,充实闲暇时光;“安全检修组”每季度上门为老人进行一次家用电器设施安全检修,消除日常隐患;“医疗保健组”由退休医务人员组成,向老人传授常见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关心老人身体健康;“特困救助组”对家庭经济困难老人,在按政策享受托底外,实施力所能及的帮困救助。
融合星,拓展服务路径。积极利用社区居委会、农场退管会、小区共建单位、社会专业组织四方力量,整合资源,融合发力,满足老年人多样化需求。如辖区居委会与镇属社区学校、文艺团队合作,促进老年社团组织不断发展壮大。他们先后建立31个老年社团组织,666名老年人以不同形式参与社团活动,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乐新目标。辖区居委会还与驻地派出所、司法所、社区医院、学校、企事业等单位合作,推进老年自治组织发展。如桂林新村居委会的“胡文龙调解室”、长江新村居委会的“和事佬”调解会、前进居委会的“健康自我管理小组”、风伟新村居委会的“和风宜家”、东风新村居委会的“红袖章”志愿服务队、前哨新村居委会的“东滩生态卫士”小分队等都成为老年人实现老有所为的新平台。
互助星,筑造温馨氛围。利用老年人之间年龄相仿、易于沟通、便于协调、乐于相处的优势,组织引导社区老年人每5-7户组成一个互助小组,实行“手拉手”式自我关心、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每个居民区建设一个综合性、多功能的睦邻点,并为若干互助小组配备相应桌椅、棋牌、书报等设施工具、用品,提供活动场所。互助小组也通过自发组织、自由活动、自娱自乐,满足老年人“不离小区”“不离乡情”的养老情结,构建老年人愉悦自我、调节身心的“银发家园”。
专业星,提升服务品质。近两年,该镇引入上海“社邻家”社会组织,对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和社区长者食堂实施规范化管理,让辖区老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品质的养老服务。围绕居家老年人的实际需求,该镇开发设计“‘三合一’领跑助老行动”公益项目,并由上海浦东清和社区公益服务中心实施,通过专业社工介入,提升为老服务质量。全镇6个居委会的社区睦邻点,目前全部委托上海七七霖公益服务发展中心管理,极大丰富老年人养老形式和活动内容。
智慧星,实现快捷便利。整合物联网、智能终端、话务平台、实体服务机构等资源,为居家老人提供“7×24”小时智慧养老服务,让老年人也享受到智能技术带来的便捷化通道。他们依托“一网统管”平台,开发“智能守护”应用场景,为190位80岁以上的独居老人家庭安装门磁感应设备,数据实时传送居委干部手机App和镇城运中心平台,解决独居老人家中发生意外无人知晓、无法及时救助的问题。分期分批为全镇80岁以上常住老年人和60岁以上独居老人安装一键呼叫式“久久宝”电话机,为老人提供全天候不间断紧急救助以及家庭日常生活服务,现已安装了165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