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言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1年11月11日 星期四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拎稳“菜篮子”还需多方共同努力

  【核心提示】 

  在新冠肺炎疫情多点散发时,对蔬菜稳产保供提出了更高要求。从田间到餐桌,拎稳“菜篮子”不是某个环节的事情,而是需要多方努力。

  □赵宇恒

  近一段时间,蔬菜价格成为农产品市场上的绝对“主角”。一方面是由于经销商都直呼“罕见”的高菜价,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它关系着每家每户的“菜篮子”。一些种植户反映,高菜价之下,自己并没有赚到;经销商同样叫苦,说自己是“赔本买卖”;消费者反应更加剧烈,十几二十元一斤的菠菜让“菜篮子”“沉重”起来。归根到底,从田间到餐桌,拎稳“菜篮子”不是某个环节的事情,而是需要多方努力。

  首先,要稳住菜农。以往某些单一品种菜价上涨,更多是因为前一轮菜价低或其他作物效益更高影响本轮蔬菜种植,是市场的手在对供给端起作用,也是可以较早预见的,对农户而言,种了就是赚到。此次天气的影响占了大头,田里的菜受了影响,或是长得慢了或是质量有所损伤,短时间内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市场调节的手便伸向了销售端。此时,尽管菜价很高,但手里缺菜的农户却难能分羹。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扛得过去天气影响的菜农里,不少都是种植茄果类蔬菜的合作社、大户,一来他们的管理技术、种植设施都跟得上,本身在对抗自然灾害中就有优势。二来他们选择种植茄果类蔬菜的原因之一就是收益相对稳定。对小散户而言,叶菜管理相对简单,是更优的选择,但在灾后田间管理方面,他们更需要技术支持,保住他们就是保住蔬菜供应的“一池活水”。让农户在灾后有菜可收、有菜可卖,拎稳“菜篮子”的第一步,不仅要稳住种植大户,小散户的技术培训和灾害、价格、收入等各种保险也要跟上。

  其次,要稳住供应链。此次北方产区的天气之所以能影响到全国各地的“菜篮子”,还要从蔬菜供应格局说起。我国蔬菜处在全国范围的大市场、大流通格局下,可以说牵一发而动全身。这轮蔬菜价格大涨的时间与蔬菜产地转换衔接的时间基本重合,北方产区蔬菜提前下市,本应顶上的中部产区延期上市,冬菜“顶梁柱”南方产区尚未到上市时节,产区过渡不顺畅,引起了10月菜价的连锁反应。因此,一是要落实好“菜篮子”市长负责制,摸清供给情况,才能有效调度。二是要统筹好产区布局,今年产区的天气状况不是无迹可寻,如果能全国一盘棋统筹考虑,以叶菜和速生菜的生长周期,或许能在供给端有些许弥补。三是统筹好品种布局,收益稳定的茄果类蔬菜,与健康消费观念下不可或缺的叶菜,产需之间如何平衡,仅凭农户单打独斗还差点火候。四是加强产地仓储保鲜设施建设,此轮价格上涨中,耐储类蔬菜价格相对稳定,除了地里有菜之外,“冷库里有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最后,还要稳住餐桌边的消费者。这次菜价在高位持续了近一个月,消费者固然关注,舆论投注的目光更甚。消费者接收到的信息是“菜价涨了”,了解到的原因是“天气影响蔬菜供应”,难免心绪波动。这时更要及时发布信息,不仅要让消费者了解菜价为什么涨了,也要让大家看到田地里正在努力生长的蔬菜——它们不是不到,只是晚了些。给消费者多一些信心,少一些焦虑,也让投机者无机可乘。

  如今,新冠肺炎疫情多点散发,对蔬菜稳产保供提出了更高要求。再过不到两个月又要迎来元旦春节双节,为了防止节日效应的叠加,各地更应做好、做足应急预案,保障蔬菜供给,畅通流通渠道,让菜农的钱袋子能填满,让消费者的菜篮子能装满。

  (摘编自《重农评》)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特稿
   第03版:言论
   第04版:关注
   第05版:三农参考周刊
   第06版:走村镇
   第07版:热点
   第08版:国际
乡村要振兴,离不开三类人
拎稳“菜篮子”还需多方共同努力
强化工农城乡特色优势 实现功能互补
“两抓两做”助力乡村振兴
东方城乡报言论03拎稳“菜篮子”还需多方共同努力 2021-11-11 2 2021年11月11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