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桥村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上,下足了功夫,扎实提升了全村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
过上与城里人一样的生活,是农民的梦想,黄桥村农民集中居住项目的加快推进,让村民离梦想中的新生活更近了一步。作为上海市唯一的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和农村宅基地改革“双试点”村,黄桥村党总支通过网格党支部“穿线”,让党旗在网格中飘扬,党员干部带头,拉家常、忆往事、谈政策,引导回顾党领导下黄桥近年来的发展变化,鼓励广大村民一起参与修改完善村庄规划和房屋风貌设计。为了让村民搬得进、住得好,在加快推进工程建设的同时,村党总支也在筹划着完善新型农村社区管理,探索党建引领下的“村民自治+专业化社会组织管理+志愿团队共治”的治理模式。如今,首期64户已有90%村民入住,二期411户正在加快建设。
黄桥村身处浦南城乡融合绿色发展实践片区,农业是黄桥产业的底色。
(下转B5版) (上接B3版)
近年来黄桥村两委班子认真思考、积极筹划农业产业转型发展,引进了上海汉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建设现代农业生产园区,园区规划占地面积147亩,计划总投资3600万元。将采用科技化种植方式,种植四季有机蔬菜、瓜果近百余品种。同时会利用土地自然资源和现代科技资源,发挥精品生产功能、都市型生态功能、休闲旅游功能、综合服务功能,实现“一园多能”,可为游人提供观光采摘、生态美食、旅游度假、休闲娱乐、商务会议接待等多项功能的服务。通过科技化的种植、规模化的地区性产销链,将会推动黄桥村整体农业发展,进一步丰富人们的餐桌。
近年来,黄桥村积极谋划乡村未来,大力推动乡村产业转型发展,探索构建了以政府为主导,以村民为主体,以企业为牵引,以科技为支撑,协调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依托本村68.5亩集体建设用地资源,黄桥村携手临港松江科技城,带动周边村参与投资持股,以公司、镇、村三方股份合作方式,实践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合作共建漕河泾开发区黄桥科技园,探索出了一条以产业发展助推镇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以产业兴旺促进集体资产保值增值,以产业集聚带动村民就业增收的乡村振兴之路。“今年春节,小辈们更愿意在老家过节,家里也越来越热闹了。”村民们这样说到。有了产业,才能留住年轻人;有了人才,产业就更加兴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表示,等到临港黄桥现代工匠园建成,愿意回乡创业就业,为家乡建设添砖加瓦。“今年春节,小辈们更愿意在老家过节,家里也越来越热闹了。”村民们这样说道。有了产业,才能留住年轻人;有了人才,产业就更加兴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表示,等到临港黄桥现代工匠园建成,愿意回乡创业就业,为家乡建设添砖加瓦。
黄桥村党总支谋划,一方面是在黄桥科技园、汉松农业蔬菜园区建成后,将会带来很多的就业机会,届时将大大的带动黄桥村和周边村庄年轻人回家乡就业、发展。另一方面,黄桥村将突出抓好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合作社带头人的培育工作。深入推进家庭农场经营者培养,完善项目支持、生产指导、质量管理、对接市场等服务,加大对农村产业人才、尤其是致富带头人的精细化培养。
长期以来,黄桥村始终坚持“丰富楹联、服务农村、文化强村”工作思路,扎实推进乡村文化建设。黄桥村在2007年6月8日就专门成立了黄桥楹联沙龙,并在2011年1月27日被上海楹联学会授予“上海楹联文化第一村”荣誉称号,每年黄桥村也会用心组织开展楹联文化的学习交流、集体创作、写春联送农户等活动,将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乡村文化,丰富村民业余生活,提升村民整体素质,持续有序推进黄桥移风易俗。“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
黄桥村非常注重植树造林、保护水源。村两委结合本村实际,因地制宜制定了工作方案,细化了工作举措,以460亩浦江源涵养林为基地,大力整治了周边荒废用地延伸植绿面积,扩展种植湿地松、金合欢、法国冬青等300余种各类树木,形成了树木葱郁、花香四溢、飞鸟幽鸣的怡人景象。
黄桥坚持强化制度建设,靠制度管人管事,对村两委班子、条线干部、工作人员、网格长等全部实行目标考核,构建了日常监督、年终考核、奖惩兑现闭环机制。夯实群团工作,配合工会抓好职工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协调做好职工意外伤害互助保障。对接共青团组织开展各类活动;加强妇女之家阵地建设,更好的团结妇女同志。系统开展民兵工作,广泛宣传国防意识教育,引导民兵主动参与地方建设。
【专家点评】
王东荣(原市农委副巡视员,市农经学会会长)
黄桥村是上海第一批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试点单位之一,2018年被确定为上海唯一一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和农村宅基地改革双试点单位,搞到今天这个样子不容易。我到黄桥村去过一次,中间在承接市政府研究乡村振兴课题后调研时,听过黄桥村的一次情况反映,那时感觉特别难,特别是农宅改造,历史上由于黄桥村建楼房比较早,都是一排排兵营式的农房,改造难度非常高。现在这个问题在大家的努力下,打通了各个政策环节,农宅改造就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现在大家都说好、大家都满意。关键是要有信心、要坚持改革不动摇。
上海土地金贵,用地指标特别紧张,上海农村在改革开放后,农村经济发展快,上世纪80年底就完成了农民的第一轮建房,即从平房到楼房的建设。因此上海与浙江不一样,上海现在只有古镇,没有古村落,到上世纪90年代已经没有了。因此黄桥村这次农宅改造搞集中居住,农宅体现江南田园风光,但又能与海派文化红色文化融合发展。这是上海特点,具有可推广、可复制性。
黄桥村在推进乡村振兴建设中,不仅是农宅改造工作做得好,而是根据中央要求全面推进。黄桥村的发言材料也比较全面,涉及七个方面:农宅改造、发展现代农业、推进产业振兴、助推人才振兴、重视文化振兴、坚守生态振兴、加强党的领导强化村级组织体系建设。这七个方面,都有实实在在的具体工作内容和取得的成果。这七个方面工作也是中央和市委、市政府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
黄桥村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除了农宅改造有突破外,还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们引起重视:一是发展现代农业。黄桥村的家庭农场发展的很好,涌现了一些先进典型。引进合作者,建设147亩的现代农业产业园。二是乡村产业发展取得新突破。在临港松江科技城的支持下,与漕河泾开发区合作,以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改革为契机,依托黄桥村68.5亩集体建设用地资源,合作共建漕河泾开发区黄桥科技园。
黄桥村在深入挖掘本村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把楹联作为黄桥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加以发扬光大,成立了黄桥楹联沙龙,并在2011年被上海楹联学会授予“上海楹联文化第一村”称号。黄桥村的农村生态建设资源还是比较多的,村内有460亩黄浦江涵养林基地,他们以此为基础,整治了周边荒废土地,延伸种植了300多种树木。同时,他们也比较重视对树木绿化和农业种植的景观化改造,使树木绿化的可观赏性大大提高,农田里“春天有菜花、夏天有荷花、秋天有稻穗、冬天有麦苗”,处处有景观,四季可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