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周丹 记者 王平
如何让“外省青年”更有归属感?如何更好地搭建平台让“团子”们适应社会生活?浦东康桥镇团委多措并举开展学社衔接工作,目前通过学社衔接的临时团支部团员已达700余名,其中包括不少的“外省青年”。
在康桥,“团子”们不孤单
为了切实有效的开展各项服务,在各个项目开展初期,康桥镇团委委托第三方社会组织浦东新区爱耆益家社区服务中心开展项目调研工作,通过项目调研,确定了七彩福袋系列,其中包含“红色福袋”社交类主题活动、“黄色福袋”饮食制作类活动、“青色福袋”手工坊等七大系列主题活动,涵盖了团员青年的生活、学习以及娱乐等多方面的需求。为了使这些团员青年在工作之余也有休憩的地方,团委特地安排了双休日开展活动,极大方便了学社衔接的团员青年参与。
“我第一次参加活动的时候,是来做面包,当香喷喷的面包出炉的那一刻,我觉得我闻到的都是幸福的味道。”一位网名叫“Andy”的青年,来自秀浦路上漕河泾商务绿洲内的某高科技创业公司,老家在宁波农村的他,孤身一人来到上海,在上海读书,而后又留在上海打拼,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了“康桥活力青年群”内正在进行早餐面包制作活动的报名,抱着试一试的想法他参加了该活动,到了活动现场,社工团队的热情以及点心师的娴熟的手法让他真正享受了一把美食生活带来的乐趣,于是在第二次活动中,又看到了他的身影,而且他带来一名同伴一起参加了咖啡文化品鉴活动。
网名叫“乐”的女生,来自贵州遵义,目前在三枪集团做电商运营助理,是一位特别爱笑的女生,活动现场几乎都有她的身影,其中有一次做手工包的活动,由于耗时比较长,最后是布置了“家庭作业”,让他们回家完成并晒到活动群里来,乐乐是唯一一位将作品完成后上传的女生,非常积极。
反哺社会,“团子”们发挥大能量
团委除了为大家搭建社交活动平台,康桥镇团委同时还鼓励青年团员走向社会从被服务者转换为服务者。来自上海健康医学院护管学院的一群大学生志愿者就充当起了“健康卫士”,他们前往小区独居长者家中,陪伴聊天,宣传健康生活理念,比如科学饮食以及急救包的使用等,独居长者看着这群和自己孙儿一般大小的孩子们来陪自己说话,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近期,康桥镇团委开展了“启用微系列,争做圆梦人”微心愿征集活动,通过搭建“微平台”、递送“微服务”、释放“微能量”,形成“微系列”,解决群众小困难、小需求、小梦想,帮助群众实现“微心愿”,感受社区温暖,增强幸福感、获得感。30个来自困难家庭学生的微心愿的志愿服务时,常在公众号“乐活康桥”上线的一小时内被“秒杀”一空,“团购”这批微心愿的正是部分来自健康医学院的团员青年们。“在物质上我们可能也不富裕,但我们有时间,我们愿意通过自己的微服务去帮忙需要帮助的那些孩子们。”团子们纷纷说道。
通过康桥镇学社衔接的团员青年们生活正在慢慢改变,丰富多彩的活动让他们在康桥更有归属感,他们的业余生活从单一到多元,用爱心和服务反哺着这片温暖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