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施国标
“昔日的邻里乡情又回来了。”这是笔者在浦东新区书院镇外灶村十一组“芳芳”睦邻点看到的一幕。这一天,风带着寒意劲吹着大地,但在睦邻点上已早早有人在料理包裹馄饨的馅料。不多时,睦邻点上的人越来越多,甚至有拄着拐杖来的八九十岁老人。这次相聚,是睦邻点的第十一次。今天是共享传统美食——裹馄饨。
吃馄饨对于农家人来说并非稀罕,但睦邻点吃的是一片睦邻之情,是昔日邻里情的重温,是今日老人生活方式的重组。点长朱勤深有感触地说:“我这个家庭睦邻点是从去年9月开始的,在疫情紧张时停息了一段时间,但在‘开帐’第一天就来了三十多人,现在的乡村老人是多么需要一个相聚的地方呀!”是的,在朱点长还未开设“睦邻点”之前,周边那些上了此年纪的人只“窝”在家里“干白相”,连穿门聊天的机会都没有,子女都上班去了,围墙大门一关,老人的生活极其枯燥。现在队里有了“睦邻点”,老人喜笑颜开,像换了一个人似的。
朱点长,今年自己也69岁,她深知老年人在当今时代的感受,虽吃住不用愁,但在精神生活上尚有欠缺的。起初朱点长对村里要在自已家里设立“睦邻点”是有抵触的,既要腾出自己的房间,又要花心思去组织管理,感觉实在太烦了。但她又很快转过弯来了,自己曾是村里的条线干部,现在能为老年人做出些奉献也是应该的。于是朱点长就腾出了约有五十个平方的正屋房间和其他空间,作为睦邻点的活动场所,还自配了台子与凳子。九十多岁的季家阿婆说:“过去,伲集体劳动时,队里的社员每天有碰头的机会,邻里关系十分亲近,做个汤圆、馄饨什么的都会捧来捧去,谁家有困难都会去帮助。但现在种田各管各家了,碰头的机会也少了,现在有了睦邻点,又让我们走到一起了,真是再好没有了!”
“裹馄钝”是农家人的传统手艺,一般人人都能上手。现在这些老年人围坐在一起裹馄纯不光是吃,更为重要的是对传统情感的回味。朱点长还介绍说:“睦邻点”每每做好吃的,也不会忘了队里的两位特殊老人,一位是瞎了眼的,一位是患了智障的,总会叫人捧过去,共享睦邻点的欢乐。
朱点长所在的组,传统上很注重于亲情。过去生产队里小伙、姑娘招亲不出队,算起来竟有二十多对夫妻成亲是本队的,故队里的亲属关系网特别大。但随着时代的变化,即使是大亲属平时也很难相聚,而现在有了睦邻点,这个“大亲属”也有了相聚的机会。江小芳说:“一个小小睦邻点,真是牵动大亲情了。”邻居虎虎喜欢跳舞,就提出:“我喜欢跳舞,就教老人跳跳舞吧。”这一想法很快得到了大家的赞同。由此,睦邻点的老人还在场角上扭起了舞蹈来。这一情景连隔河的两位租田种的外来人都羡慕了,跟着音乐的节奏也跳得不亦乐乎!
朱点长的丈夫是位老木匠,十分支持睦邻点工作,看到灶间里搁台太小不够用了,就发挥自己的技能,更换做了一只长长的大搁台。总之,一个小小睦邻点,释放了农村老年人所要说的心声,她像一朵开放在乡间的美艳之花,芳香四溢,蝶恋蜂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