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回放】
近日,有媒体在安徽多地发现,不少电动车充电站的充电桩无法充电。有的充电桩无电源接入,有的运营单位不知去向,大量充电桩成“摆设”,沦为“充电装”。目前,安徽有关部门已采取措施,积极整治。
【微博热帖】
@甄奇:充电桩作为新能源企业发展必备的基础设施,只能不断建设、不断完善,不能野蛮生长、无序建设。从这个意义上说,数量要多、质量要好、效率要高,包括充电桩等设施在内的新能源行业基础设施建设依旧在路上且任重而道远,必须加强规划、加强管理、加强引导。
@刘琛:解决充电桩成摆设的难题,关键还是要处理好政府“有形之手”与市场“无形之手”的关系,让资源配置的效率最大化。
【综合观点】
不通电源,缺少维护,不善运营……一段时间以来,不只是在安徽,多个地方也出现了类似的问题。这不仅给广大电动车车主使用带来不便,而且造成了公共资源浪费。此类现象有必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充电桩沦为“摆设”,原因多种多样。首先,盲目上马,重建轻管。前些年,充电桩建设处于风口,各地纷纷出台丰厚的补贴政策,一些运营企业争相跑马圈地、瓜分蛋糕。但一些充电桩布局不合理,规划建设和实际脱节,使用率持续偏低,有的充电桩建成后几乎无人问津。同时,充电桩企业“重建设、轻运营”现象严重,导致充电桩的运营管理和服务跟不上,严重影响了用户体验。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引导充电桩企业改变发展模式,按需建设,加强管理,推动充电桩布局逐步趋于科学合理,切实发挥作用。
其次,各自为战,缺乏互通。充电运营商多且分散,运营商与用户之间存在着“信息差”,充电桩形成一个个“孤岛”,这种彼此割裂的现状导致不少充电桩自建成起就处于闲置状态。只有尽快编织充电桩“全国一张网”,才能有效盘活充电桩资源,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作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新能源充电桩未来十分可期,关键要直面、正视前进道路上的发展难题。比如,设备制造商如何提高技术研发水平,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利润空间;建设运营商如何探索多元盈利模式,提高利用效率和利用价值;社区、单位和公共场所如何为充电桩建设提供必要的空间,让其顺利落地。
小小充电柱,之于新能源汽车是动力源泉,之于发展建设就是系统工程。只有破题前行、多方合力、多措并举,才能不断为新能源汽车发展积蓄合力,也才能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发展基础。
所以,一方面,政府有关部门的补贴政策要更精细化。另一方面,相关企业要摒弃为了补贴而建充电桩的思维,应根据市场需求合理选择充电桩位置,并依此做好部署和运营。同时,政府还要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比如,对充电桩的产品质量和使用量进行有效监督,并以此为标准制定补贴金额。如此,既可以保障消费者权益,又可以淘汰一批试图骗取补贴资金的企业,净化市场环境。再如,整合不同充电桩企业的App和数据,实现互联互通、共同结算,既方便消费者,也能有效盘活零散的充电桩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