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茹石
近年在网络和纸质媒体上经常见到浦东作家唐根华的名字,有些内容颇吸引眼球,比如他从30年前南汇县、南汇区就开始担任文学协会秘书长,与浦东新区合并后担任文学协会、作家协会副秘书长,还是惠南文学社副会长,东南风文丛执行主编,创作出版了《唐根华作品选》《追梦足迹》等作品选,其中有些选题是颇有新意和地域特色的。文学博士王晓明在撰文点评中说,从总体上看,作品乡土气息浓厚,语言通俗,记录着水利工程、民间艺术、南汇变迁等多方面内容,也洋溢对家乡浦东的深情厚意。
我认识老唐多年了,近几年交往更多一些,赞同作家文友们对他的印象和评价,称他是铺路石子大忙人,再忙再累总是微笑待人。也有人称他是忙忙碌碌“摆渡人”,多年来热心帮助区内外作家文友在知名出版社出版文学书籍150多部,3000多万字!有些人靠这些作品加入了市作协、中国作协,老唐仍然是微笑着乐呵呵的铺路石子摆渡人。我当过30多年编辑,深知一个好编辑的千辛万苦!我也明白当好协会秘书长、副秘书长多不容易,千头万绪,零零碎碎忙不完的烦心事,是作家作者们的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公仆啊!他们如果把宝贵的精力全部用于自己创作,可能也会名利双收的。
南汇地区桃林桃花著名,有一群人在桃花林中追求文学梦,我为多位文友书写过感言,唯独没有为老唐写过文字,心里有点惭愧!我亲身经历过老唐等人多次操办的难忘的策划出书、研讨交流、到社区与读者分享等活动,许多事情难以忘怀。他帮助一位17岁的中学生出版诗集,并不是诗集出版就完事,还热情邀请了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诗人、作家研讨分享,既帮助年轻作者开阔眼界,又达到多方受益的效果。我从中看到现在年青人起点很高,同时又需要行家适当的引导。文学事业需要后继有人,现在还有多少人乐意甘当绿叶,燃烧自己,陪衬别人呢?老唐乐意做绿叶,是位踏踏实实办实事的另类作家。
红桃林作家群中近几年成长了多位有特色的作家,有厚积薄发的小说家,也有长期笔耕的职业写手,还有雨后春笋般出土的乡土散文作家、时尚随笔作家,他们扎根乡土,扎根民众,为人民创作,抒写民众心声,服务于浦东大开发,呈现出新时代文学繁荣新气象。有位当地小说家,几年中出版了10部长篇小说,500万字,先后加入市作协、中国作协。这位小说家的500万字作品,在出版中也融进了老唐的许多心血,多方联系出版社,战高温反复奔走排版设计、印刷装订抓质量,出书后不厌其烦联系评论家和作家文友研讨交流,组织作家到学校下社区广泛宣讲,让来自生活的文学作品回到民间,点点滴滴一言难尽!有一次送小说新书进上海书展,老唐和文友把祝贺横幅放在提包里,见缝插针登台亮相,成了书展的一道风景。
多年来老唐操办了许多部作品,还为多家单位和区内外作家牵线搭桥,挖选题,写文章,出版、研讨、宣讲,形成了一条龙服务,这也是改革年代创新文学服务的新气象。
老唐数十年绿叶扶红花精神可嘉,眼见许多文友专业进步了,他这个为作家操心服务的作家会员等级还是原地踏步,内心难免酸涩,那是他千辛万苦追求数十年的渴望啊!犹如马一样心甘情愿为文学事业尽己之长效犬马之劳,乐呵呵马不停蹄当作家公仆,红桃林中追梦不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