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1:三农实用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0年10月20日 星期二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

  [封面人物观点]

  作者简介

  罗必良:华南农业大学

  国家农业制度与发展研究院教授

  张  露: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

  [核心提示]

  促进农业的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农业保产、高效、减量和增收的核心目标,不仅需要思路的调整与转换,更需要合理选择发展路径及策略,从而走向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事”制宜的发展道路。

  强化功能定位,走因“地”制宜的农业发展道路

  传统经济增长理论将农业的重要性概括为产品、市场、要素与外汇四大主要贡献,但随着现代经济发展与需求结构的转变,农业的发展使命将进一步拓展至生态、康养、人文与社会四大功能。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本质内涵在于保产(提升土地生产率)、高效(增加劳动生产率)、减量(保护资源环境)和增收(拓宽农业功能)。

  农业高质量发展要从有效率的经济增长,转为有效率的功能拓展,要求我们摆脱传统生产经济学的发展思维,从生态系统服务的角度来系统审视农业发展,走因地制宜的多功能农业发展道路。所谓因地制宜,关键在于农业高质量发展与地区生态系统的三方面融合:

  一是同地域自然生态系统的融合,即农业发展契合当地自然资源环境特征,发挥地域资源禀赋优势并利用地域天然环境条件。例如更为契合本地土壤条件和气候条件的作物品种决策,既能够保证作物产量,又可以避免化学品过量施用可能引致的生态破坏和食品安全问题。由此,可实现现代农业发展的生态功能。

  二是同地域人文生态系统的融合,即农业发展考虑当地民俗文化及其对种养行为的影响,并结合文化特色与民俗传统开发休闲旅游与特色产品。例如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开展民俗文化村建设,不仅可以向社会传播本民族的农耕文化,而且可以规避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限制,提升农业活动的附加价值。由此,可实现现代农业发展的康养功能和人文功能。

  三是同地域社会生态系统的融合,即农业发展结合当地社会经济需求与相关技术实力,以优先满足本地需求为重要前提。例如,居民的饮食习惯与偏好往往受本地环境影响,本地农产品更可能契合当地居民的营养和口味需求,因此传统美食与地理标志产品能够唤起人们的乡土记忆,增进乡土文化认同与自豪感。同样,返璞归真的农耕体验、贴近自然的身心放松、天人合一的乡土感悟、敬畏生灵的自然保护理念,不仅是城乡生态和食物供应链的链接扩展,也是农业新型业态的结构性延伸。由此,可以实现现代农业发展的社会功能。

  靶向行为激励,走因“人”制宜的农业发展道路

  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要素流动,使我国的农业经营格局发生重要转变。其中,传统的自给自足生存型小农户已然发生明显的分化:一类是基于家庭内部的代际分工,以青壮年劳动力的务工收入满足家庭需求,留守劳动力开展简单的农业活动,成为追求劳动价值感的生活型农户;另一类是基于家庭所拥有的较强农业劳动能力,通过土地要素交易市场或者亲缘关系,扩大土地经营面积,成为追求产量最大化的生产型农户;还有一类是基于家庭良好的经营能力,利用独特的自然条件或民俗禀赋,发展休闲农业或生态农业,成为追求农业功能拓展的功能型农户。显然,不同的农户有着不同的农业经营目标及行为特征。所谓因人制宜,强调农业高质量发展与农户经营目标的契合:

  第一,追求自给自足的生存型农户,其特点在于具有相对充裕的劳动力,因而偏好以密集的劳动投入来增加土地生产率。然而由于投资能力极为有限,所以对化肥和农药等外部要素的投入相对谨慎,偏好绿肥和农家肥等以实现对生产成本的选择性控制。所以这类农户并非是先进技术和设备推广的恰当对象,对他们的帮扶重心在于将其家庭剩余劳动力吸纳至农业社会化服务队伍,成为职业农民以谋求工资性收入来满足家庭生活需求。

  第二,追求田园舒适的生活型农户,其特点在于农业劳动力相对缺乏,无法满足高劳动强度的作业需求。但因家庭成员外出务工能够获得稳定的收入,这类农户的农业经营具有明显的副业性质。所以其较为偏好劳动力节约型的技术或者生产资料,愿意为节省人力的产品或服务支付额外的费用,因而易于鼓励其开展连片化种植,是为农业社会化服务重点关注的目标群体。

  第三,追求产量最大化的生产型农户,其特点在于通过土地转入扩大农地经营规模,以谋求农业经营的规模经济性。但受强烈的经济目标驱使,此类农户可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通过多施化肥和农药避免产量风险,由此带来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因此有必要调整化肥和农药减量的相关政策,改变当前普惠制的激励模式,强化生产性服务外包,有针对性地激励这类群体的减量生产行为,促使其提升农产品品质并开展绿色经营。

  第四,追求功能拓展的功能型农户,其特点在于所开展的农业经营活动,如休闲农业和绿色农业等,具有可观的附加值,以及天然的资源保护和环境友好倾向。这一群体偏好采纳资源和环境友好型技术,并能够通过较高售价弥补新技术引致的高成本,继而获得足够的利润空间保障。鉴于该群体是实现农业康养价值和人文价值的核心载体,且具有可观的就业吸纳潜力,因此有必要在信贷、用地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以促进功能型农户与相关经营主体的培育,由此实现农业的生态、康养、人文和社会的多功能融合与可持续发展。

  深化农业分工,走因“事”制宜的农业发展道路

  中国的农业规模经营,在基于土地经营权流转发展土地规模经营的同时,也正在谋求土地托管与服务外包等多种形式的服务规模经营。在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的生产环节中,收割机械化服务的覆盖率已经高达90%,充分说明了农业社会化服务市场的广阔前景。事实上,不仅农业的生产性服务,农业的功能性服务与职业经理人市场服务也在快速扩展。所谓因事制宜,强调农业高质量发展与农业分工的密切融合:

  第一,通过农业社会化服务倒逼连片规模扩张。由于服务供应商具有生产要素采购成本优势、要素质量甄别优势和种养技术保障优势,对小农户具有充分的吸引力。然而,细碎化的农地经营现状并不符合服务的连片作业要求,因而服务供应商通常会设置卷入服务的农地规模门槛。例如江西绿能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50亩为服务外包的门槛值。为达到该阈值要求,农户会通过土地要素市场交易转入土地,或者同周围农户保持品种一致性,由此形成连片种植。所以,农地规模经营与服务规模经营需要进行有效衔接。

  第二,通过农业社会化服务促进农业技术进步。农业高质量发展要以先进技术运用为载体,而社会化服务组织的比较优势就在于通过新技术采纳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与价值增值率。所以,农业分工及其专业化发展,不仅依赖于农业的生产技术、加工技术,更依赖于农业的绿色减量技术、品牌与创意设计以及网络营销技术。技术的进步与分工的深化,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市场容量与潜在收益空间,将不断促进农业多功能开发与技术服务市场发展。更重要的是,农业的技术受体由农户转为专业服务组织,不仅使技术采纳的门槛降低,而且使得服务市场竞争格局生成,这将不断激励各类专业服务主体强化技术创新,从而形成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市场自发扩展机制。

  第三,通过农业社会化服务强化农民职业队伍建设。农业分工、外包服务与经理人市场,能够加快农业企业家群体的生成,形成代耕、代管与代营的职业化能人经营体系。其中,多样化与专业化的服务市场,将提供新的农业就业机会,使部分农地经营的退出农户转型为职业农民;农业的多功能开发与技术服务,也将培育出专业化与职业化的农业技术人才队伍。因此,农业分工的效率空间和农业功能的潜在价值将赋予农业以新的生命力,吸引“有知识、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专业化人才,形成“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职业化农民队伍。而稳定的人才队伍及其专业化支持,才是农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

  (摘编自中国乡村发现)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特稿
   第A03版:言论
   第A04版:关注
   第A05版:动态
   第A06版:信息
   第A07版:浦东
   第A08版:走村镇
   第B01版:三农实用周刊
   第B02版:热线
   第B03版:新主体
   第B04版:新主体·各地
   第B05版:新主体·解读
   第B06版:新主体·借鉴
   第B07版:政策
   第B08版:农技
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
耳听八方
东方城乡报三农实用周刊B01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 2020-10-20 2 2020年10月20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