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旬乡土作家施国标散文集《问书看院》近日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7月10日,浦东新区惠南文学社举行施国标散文集《问书看院》新书分享会,浦东作家及文学爱好者30余人相聚惠南镇荡湾社区会务厅,分享研讨了施国标的散文集《问书看院》。
施国标的散文集新作《问书看院》共收录100篇作品,分为“寻访”、“抒情”“触旧”三辑,用细腻的文学手法,抒发作者刻骨铭心的乡土情怀。“寻访”主要描写家乡的历史文化,如“掘源问老”、“一个有趣又难懂的名字”、“小洼港”很好听”、“品旧街老味”等等。在“掘源问老”中,他写的是“书院”这个地名的来历。书院,由东海、钱塘江潮泥沙顶托成滩涂,又成了芦苇荡田。南汇县衙令筑海塘,使陆地成批形成,按荡田的划分管理,书院隶属一团北下六甲,所收税赋用于南汇教育。县衙又出资在书院这块荡田上建造了“五开间两厢房”,以储存粮食等,以物代税。后来被称之为“书院厂”。书院来源于“书院厂”。还有“石皮泐”、“小洼港”的来历,涉及场角戏、水渠、醉蟛蜞、摇蚕豆,村姑、钉秤人、石雕神手、野菜小哥、火油盏、圆作、天落水、捉泥鳅、油纸伞的来历等等,选材丰富多彩,生活气息浓郁,充满着乡情乡韵。
研讨会上,施国标介绍了散文集新作《问书看院》的创作过程。浦东作家何国胜说:如何来理解乡愁,施国标在他的《老街旧味》散文中作了具体的量化。他把那个时光的场景,那个时光的习俗和风貌,尽可能原汁原味的用文字体现出来。如果说建筑是凝固的记载历史,那么文字留下时代滋味,也是一种立体的传承流失的岁月。他还刻画了各种人物,人物身上又流淌着时代气息和地域风俗,宛如文字上的活化石。这就是施国标乡愁散文的特色。
文学社会员胡国良认为,作为一个60后的写作者,如果与许多同龄人相比,施国标是善于思考的人——他回报家乡的恩泽,不是用故作姿态的大喊大叫,而是通过细腻的笔触呈现了出来。他以高品质的文字叙述能力,抛弃冗杂,用笔洗练地将书院一些地名、一些凡人姿态、一些风情碎片,予以捡拾整籍、梳理成章、串缀一起,堪为一部“乡情浓、乡情美”的教科书。其用心之精良、其用意之善美、其用情之专注、其用力之刻苦,在有关书院文化或乡愁文化抒写中,留下了不可忽略的一笔。
顾洁迈、紫荆等文学社会员也分别作了点评。大家认为,施国标扎根在故土,对家乡的一草一木充满了情感,几十年如一日勤奋耕耘,这种根植故土、勤奋创作、锲而不舍的文学追梦精神,值得学习,值得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