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外热浪滚滚,但因为智能温控系统,张家巧的菇房里凉意袭人。屋顶管道喷出的超声波水雾缓缓铺开,氤氲缭绕宛若幻境。棚架上,数千朵通体雪白、状若牡丹的银耳长势喜人。张家巧说:“室温要24小时保持在23摄氏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都要时刻观察,再有10天这一棚银耳就可以采摘了。”
位于闽东山区的古田号称“中国菇业之源、世界菌业之窗”,已驯化开发生产食用菌栽培品种38个,其中又以银耳最负盛名,年产量超过35万吨,占全国的近90%。六十年前,正是古田人民首创的人工栽培技术,让银耳从曾经的珍稀贡品走进了寻常百姓家。
事非经过不知难。“种银耳比想象中的难多了。”张家巧回忆,返乡创业没多久她就赶上了银耳市场供过于求、价格持续下跌,“最低时跌破了成本线,一个月亏二三十万元,一度得靠家具厂养活合作社。”
2017年,张家巧夫妇和社员们商量后认为,银耳传统的散户种植模式遇到了瓶颈,未来必须走绿色健康、精深加工的路子。但也有社员质疑:银耳对病虫害极为敏感,生产过程中少不了打药,要种张家巧口中“完全不用农药”的银耳,听起来有些“天方夜谭”。
质疑并非空穴来风,因为菌菇普遍“娇气”,其中又以银耳为甚。室温高了,烂;二氧化碳浓了,烂;就连蚊子叮一口,也会烂。有一次菇房飞进两只蚊子,张家巧赶紧点上了蚊香,结果最终产品检测“农残超标”。
经过两年多的不断调试,前后不知坏了多少棚银耳,交了上百万元“学费”,张家巧终于掌握了工厂化、智能化栽培无公害银耳“秘方”,实现了四季均可稳定生产,并进一步开发出冲泡即食的冻干银耳羹,打开了崭新的消费空间。
“传统银耳羹熬制时间长,上班族很难便利享用。深加工解决了这个痛点,销路一下子就打开了。”张家巧一边介绍,一边将温水倒入一杯固态的冻干银耳,很快就做成了一份香糯多胶、爽滑清甜的银耳羹,口感与现熬的几无二致。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银耳深加工产品渠道优势开始凸显。当许多菇农还在为仓库里积压的银耳发愁时,53岁的张家巧自学直播带货,取名“银耳姐姐”,把冻干银耳羹卖成了“网红”产品。
“现在每天一睁眼就有新的带货主播找我咨询或拿货。”张家巧笑着说,如今她每天直播三个小时,最多时有1000多人同时在线。“深加工让我们看到了产业的春天。”
“银耳姐姐”的故事是古田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的缩影。近年来,古田县通过推动工厂化、标准化、智能化菌菇生产,大力发展精深加工,不断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拓展新消费,让老产业焕发出新活力。2019年食用菌全产业链产值超过100亿元,农民人均年收入近1.9万元。
涂洪长 林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