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贺梦娇 摄/记者 夏常青
从11人起步
志愿者队伍逐步扩容
芦胜村位于闵行区浦锦街道,辖区总面积为1.2平方公里,现有村民小组10个,其中四个村民小组已动迁,户籍户数618户,户籍人口共1831人,常住本地人口800人左右,老龄人口占常住本地人口的53%,外来常住人口2100人左右。
走在田园瓦舍交相辉映、乡村风光无限的小村庄里,很难想到这里曾经一度是“脏乱差”的代名词,“五违四必”环境综合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让村里“硬件”焕然一新,同时,芦胜村还独创“芦胜PVP”模式,走出一条党建引领自治共治的新路,促进乡村文明之风,重塑乡村魅力。
据悉,“芦胜PVP”(Party-Volunteer-Public)模式,即美丽乡村志愿者参与基层治理。其中第一个P代表党建引领;第二个P意为公众,代表共治;中间的V是志愿者,代表自治。通过党组织、村委会、志愿者三位一体,提升基层党建引领的自治共治,以“绣花功夫”提升乡村人居环境。
“村容村貌整治完毕后,村委班子在思考如何进行后续长效管理,没想到村民给了我们惊喜。” 芦胜村党总支书记张义民告诉记者,2017年底,村里环境焕然一新,如果后续请第三方进行环境维护,那么每年村里要出150万元左右,对于芦胜村,这是笔较大的负担。没想到芦胜六组和七组的7名老党员和4名群众听闻后,自发组织在村里开展志愿清扫服务,暑往寒来,带动了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如今已发展成一支180多人的志愿者团队,参与志愿服务的家庭已占本地常住家庭一半以上,其中党员家庭占36%。他们中有77岁的老妈妈,也有刚退休的大姐,有退休教师,也有离土不离村的动迁村民,平均年龄62岁。绿马甲成为了这支队伍的鲜明标志,志愿者孙金福打趣说,与进博会志愿者“小叶子”一样,他们是遍布村间的“老叶子”。这正是后来“芦胜PVP模式”的萌芽阶段,也是最关键的一环——“美丽乡村”志愿者团队的形成过程。
在没有任何报酬的情况下,“老叶子”们风雨无阻,每天上午6点至8点,轮班在村域范围内负责卫生清扫。他们在开展志愿清洁的同时,还会巡查上报村域内的各种问题,积极宣传文明乡风,开展乡村环境自治管理。
“特殊天气、情况可以不用去或者晚些去。”近期,村干部总是叮嘱志愿者们保护好自己,然而很多志愿者如果遇上身体不适或者突发情况,宁愿换上家里人顶替,也不愿意放弃出来的机会。“铁打的志愿岗位,流水的志愿人员。”村干部们笑称,现在很多村民都让家人一起加入了进来,没事自己上,有事家人替。干劲很足。
“三长”变“九长”
村民全面参与自治
与此同时,“芦胜PVP”走出了一条基层治理的新路,搭建起党组织、村委会、志愿者三位一体的基层治理平台。在村民组长、党小组长、群团骨干“三长”的基础上,“芦胜PVP”以志愿者组长为基础,进一步培育老年组长、妇女组长、环卫组长、道路保洁组长、河道保洁组长,以“九长”作为团结服务村民的主要共治力量,和志愿者一同深入参与基层治理,在美丽乡村长效管理、河长制、垃圾分类等工作中充分发挥自治共治作用。
针对外来人口倒挂的现状,村里还设立了“客家厅”,让外来人员参与到村内自治中来,“他们虽是客居,但却是我们的新村民,同样有自己的需求,也能从不同角度提出意见。”村干部们表示,如今,“客家厅”也有自己的小组长,他们发挥着意想不到的作用,让芦胜村更加和谐、美好。
“村里还要进一步升级打造‘芦胜PVP’2.0模式。”张义民表示,接下来,村里还要将更多年轻人纳入进来,让他们也积极参与到自治工作中来,相信新鲜血液会带来不一样的改变。今年,芦胜村还将打造各具特色的美丽庭院,记者在村内看到,村里听取村民意见后,邀请第三方进行专业设计,几家村民已经率先拥有了干净、整洁、符合自身需求的庭院。
随着党建引领模式的逐步成熟,“美丽乡村”志愿者团队的名气越来越响,2019年他们荣获了闵行区第十届道德模范暨“可爱的闵行人”荣誉称号。不仅如此,芦胜村还被浦锦街道纳入黄浦江沿岸田园综合体总体规划,村内的天马绣花厂将被整体打造成为一个现代化的文创园区,让村民共享乡村振兴带来的发展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