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近日,农业农村部发布《关于做好2020年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办好农民满意的教育培训,为“三农”工作提供有力人才支撑。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相关负责人就工作要点进行了解读。
以提升效能为关键,明确总体思路
《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明确要求,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全国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以乡村人才振兴为统领,深入实施农民教育培训提质增效三年行动,分层分类分模块培育高素质农民,目前队伍规模达到1700万人。
今年加快培养高素质农民,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确保保供给、保增收、保小康具有重要意义。总体思路是,以促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为导向,以满足农民理念知识技能需求为核心,以提升培育质量效能为关键,瞄准经营管理型、专业生产型和技能服务型等三大类型,培育100万高素质农民,加快形成和完善促进高素质农民全面发展的政策体系。
助力脱贫攻坚,突出重点任务
《通知》要求各地,结合乡村振兴人才需求实际,用足用好财政资金,统筹各类教育培训资源,突出抓好五项重点任务。
首要任务是全面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2017年以来,农业农村部累计在国贫县投入农民培训资金18.3亿元,累计培训脱贫带头人和贫困户83.3万人。今年投入力度、覆盖范围和支持政策只增不减,进一步强化技能培训,服务扶贫产业发展。面向贫困村培养“一村一名产业脱贫带头人”,帮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农民掌握1~2项脱贫技能。《通知》聚焦“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实现52个未摘帽贫困县和5个定点扶贫县扶贫培训全覆盖,通过产业小班、案例教学、带领农民“走出去”,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
其次是分类培育现代农业带头人。根据乡村人才振兴需求和现代农业发展进程,统筹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返乡下乡创新创业者和专业种养加能手等培养行动,在疫情新常态性下,加强返乡下乡人员的培训,对于促进就地就业尤为重要。这几类群体是“三农”领域急需紧缺人才,是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农业农村创业创新以及保产保供的骨干力量,对现代农业发展具有很强的引领示范作用,是我们必须关注的重点。
第三是推动农民学历教育提质增效。今年继续推进100万乡村振兴带头人培养,打造100所人才培养优质校,探索涉农院校人才培养新机制新模式。通过加大政策宣传和发动,提高农民知晓度;争取和协调政策,帮助农民减轻学杂费及学习生活负担;依托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举办高端人才培养班,建立培训课时与学分转换机制,形成一体化人才培养格局。
此外,为保障今年培育工作有序推进,突出了健全完善教育培训体系和拓宽高素质农民发展路径两项任务,统筹各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涉农职业院校、科研院所、推广机构等教育培训资源,促进参训农民交流合作,依托协会、联盟等组织协作发展,拓宽其发展路径。
围绕产业需求,不断提高农民满意度
2020年培育高素质农民全面突出围绕产业需求统筹任务和紧扣农民满意度办学的导向。
《通知》要求各地,围绕区域产业规划布局解构任务,支持生猪生产恢复发展三年行动、大豆振兴计划、奶业提质增效行动等工作人才需求。以县域为单位集中开展全产业链培育,精准遴选培育对象,紧贴产业人才需求实施培训。
特别强调的是,为应对今年疫情影响,《通知》提出要推行灵活有效的培训方式,优化组合集中学习、线上学习、实习实训、案例观摩交流,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率。为确保培训工作有效高效,提出“名师名课名教材”一体化推进,加大工作监管与绩效管理,实施农民满意度在线评价,依托农民教育培训信息管理系统和“云上智农”平台对培训教师、培训基地、培训班组织和培训效果进行线上评价,逐步形成以农民满意度为导向的评价体系,提高线上评价覆盖面,实现培训班次和学员信息100%上网,确保培训过程全程可追溯。
据介绍,农业农村部将继续组织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百名优秀学员”资助工作。《通知》要求各地不断深度挖掘打造好经验、好模式、好典型,注重发挥高素质农民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的示范带动作用,“见人见物”讲好高素质农民成长成才成就故事。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以高素质农民队伍建设为核心,坚持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两条腿走路,构建专业培训、职业化培训和学历型衔接的三层次教育培训格局,通过整合资源、激发潜能建立符合时代特征的培训体系,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民教育培训新探索新经验。
孙眉
附: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20年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的通知(有删节)
结合乡村振兴人才需求实际,用足用好财政资金,充分高效统筹使用各类教育培训资源,扎实深入推进分层分类分模块按周期培养,切实提高教育培训内容的针对性、过程管理的规范性、培育结果的有效性。
(一)全面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投入力度、覆盖范围和支持政策只增不减,进一步强化技能培训,服务扶贫产业发展。面向贫困村培养“一村一名产业脱贫带头人”,帮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农民掌握1—2项脱贫技能,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聚焦“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实现52个未摘帽贫困县和5个定点扶贫县扶贫培训全覆盖,指导各县单独制定工作方案。组织培训机构送教下乡,结合技术扶贫、电商扶贫和金融扶贫开展专题培训,开设产业小班,加大实地案例教学,带领农民“走出去”学习脱贫经验。加大贫困地区师资培训,组织开发专门教材,鼓励发达地区与未摘帽贫困县结对帮扶。
(二)分类培育现代农业带头人。各省农业农村部门根据乡村人才振兴需求和现代农业发展进程,统筹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返乡下乡创新创业者和专业种养加能手等培养行动。聚焦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需求,培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农业经理人等具有较强示范带动作用的带头人队伍,提升主体从业者生产经营能力。深入开展返乡下乡创业培训,推动农村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特别要加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留乡人员培训,帮助其就地就近就业。以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大户为重点,围绕复工复产、保粮保供,加大专项技术技能培训,提升产业效益,促进农民增收。
(三)推动农民学历教育提质增效。深入实施“双百计划”,推进100万乡村振兴带头人培养,打造100所人才培养优质校,探索涉农院校人才培养新机制新模式。加大政策宣传和发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及新媒体手段开展农民学历教育政策宣介,提高农民知晓度。争取和协调政策,帮助农民减轻学费、杂费及学习生活负担,支持更多高素质农民提升学历层次。各省创建3—5所涉农人才培养优质院校,纳入各类人才培养计划,聚合优势教育资源向农民教育倾斜。推进优质院校涉农专业改革,围绕区域农业农村发展建设新专业,推行农学结合、弹性学制培养模式,鼓励优质院校在农业生产主体建立实习基地,提升产教融合育人水平。(后略)
(四)健全完善教育培训体系。加强系统设计,完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统筹用好各类教育培训资源,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农民培训的积极性,提高农民参训率和满意度。充分发挥各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办学优势,加强组织管理,推动优质资源向基层下沉,提高培训规范性。依托涉农职业院校,围绕地方现代农业发展和全产业链需要,广泛培养高水平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充分依托科研院所、推广机构,鼓励基层农技人员发挥技术服务优势,开展技术培训与跟踪服务。支持农业企业、新型农业经营服务主体承担实习实训任务,鼓励涉农高校、职教中心等发挥资源优势,拓展面向高素质农民的培训服务。引导专业协会、技术服务公司等主体进课堂,提供专项技术培训服务。巩固管理者队伍,强化支撑队伍,提升师资队伍,培养一批农民讲师,优化专兼职比例,整体提高师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