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5:新主体·解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0年07月07日 星期二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扶贫济困十年路 久久为功守初心
  十年扶贫济困,吸引1000多家社会组织、近万家企业、100多万志愿者、2000多万爱心人士参与;十年携手同心,累计募集社会资金超300亿元;十年对接帮扶,惠及400多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这是“6·30”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十周年的“成绩单”。作为首个获批在省级区域内设立的扶贫活动日,广东扶贫济困日也是迄今为止全国唯一一个省级扶贫活动日。

  时间是最忠实的记录者,也是最客观的见证者。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所走过的十年,为全国社会扶贫改革探索提供了广东经验和广东智慧。从中予以深刻观察和科学总结,也将给奋斗以启迪、给未来以昭示。

  多方合力,搭建爱心大平台。广东经济总量放在全国都是“走在前列”的。即便如此,一些地方的扶贫济困依然是要啃下的“硬骨头”。任务的攻坚,光靠政府“大包大揽”是不行的,必须让多方力量形成一种集结,变政府“独角戏”为政府、行业、社会“大合唱”。搭建爱心大平台,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建共享、助力脱贫攻坚的多方合力。十年来,“6·30”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平台共吸引1000多家社会组织、近万家企业、100多万志愿者、2000多万爱心人士参与,累计募集社会资金超300亿元,对接帮扶400多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扶贫济困,人人皆可为。生动的局面,就此打开。

  全民动员,形成文化好氛围。扶贫济困既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具体显现,也是推动社会良性发展的制度设计。让扶贫济困的暖流悄然间在每个角落涌动,文化氛围的感染力不容小觑。“扶贫济困、乐善好施;同心协力,脱贫攻坚”“不忘初心,扶贫济困;脱贫攻坚,你我同行”——全省数万家社会组织发出倡议,要求共同参与到“6·30”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中来,十年来,这已成了广东人一种约定俗成的新“传统”文化。认同感是人民在经验总结中得出的普遍共识,当公益、慈善、人道等价值观在“6·30”活动中得以践行和弘扬,会让更多人在内心深处产生一种向上向善的情怀,从而进一步提升扶贫济困在社会各界的向心力和号召力。

  剑有所指,打造扶贫产业路。发展产业是过上好日子的根本之策。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通过投资建设“兴农乐”乡村旅游综合体,通过“公司+家庭农场+农户”运营模式推动当地产业升级,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构建乡村产业体系……“6·30”活动与时俱进,立足新形势新要求,把产业扶贫对接到乡亲们的所需所想之上。汇点滴之力,聚发展之势。打造扶贫产业路,不仅仅是让贫困地区赚取到真金白银,更是着眼于可持续发展的长久之计。例如清远市清新区三坑镇安庆村在发展农产品生产和销售同时,让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衔接更加紧密。既谋一域,更看全局,扶贫产业路的不断拓展,让好日子越过越宽广起来。

  谢伟锋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特稿
   第A03版:言论
   第A04版:关注
   第A05版:动态
   第A06版:信息
   第A07版:浦东
   第A08版:新农村
   第B01版:三农实用周刊
   第B02版:热线
   第B03版:新主体
   第B04版:新主体·各地
   第B05版:新主体·解读
   第B06版:新主体·借鉴
   第B07版:政策
   第B08版:农技
金融活水为深贫区解发展之困、资金之“渴”
扶贫济困十年路 久久为功守初心
农民专业合作社基础知识(一百三十三)
东方城乡报新主体·解读B05扶贫济困十年路 久久为功守初心 2020-07-07 2 2020年07月07日 星期二